《倚天屠龍記》的主角是“明教”
金庸在《倚天》的著作上,有了新的突破,明教人物衆多,一個一個介紹出場,直到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才總其成,其間過程繁複,頭緒萬千,但是一點點寫出來,一個個出場,有條不紊,組織結構之佳,在任何小說中,皆屬罕見。
能看到這樣,已經是空前絕後了,但金庸還不心足,像是有意在考驗自己的創作能力,将一個重要人物,明教的光明右使,留在最後出場,石破天驚,叫讀者不禁這樣想:金庸的創作才能,究竟有沒有盡頭?《倚天》中的明教,比《書劍恩仇錄》中的紅花會,高出不知凡幾,是金庸創作的又一高峰,因為在寫成功明教的同時,他寫成功了張無忌。
形成了群戲中有個體、個體和群戲結合的最佳範例。
從《倚天》開始,金庸武俠小說的想像力更豐富,豐富的想像力,像大海中的巨浪一樣,洶湧澎湃而來,一個巨浪接一個巨浪。
這種想象力趨向豐富、大膽的結果,才孕育了他下一部浩淼不可方物的巨著《天龍八部》。
《倚天》是金庸作品更趨向浪漫、趨向超凡不羁的轉捩之作,這可以從金庸作品在《倚天》之後又奔向另一高峰得到證明。
《倚天》寫明教前任教主陽頂天,全是暗峰,寫陽頂天的夫人,更是暗筆之中,另有曲筆,著墨不多,但陽夫人的委婉凄苦,已令人心向下沉,各位讀友千萬請注意這位陽夫人。
《倚天》主題曲的明教經文:焚我殘軀,熊熊聖火。
生亦何歡,死亦何奪?為善除惡,能光明教,喜樂悲愁,皆歸塵土。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在光明頂,要消滅明教的武當大俠,聽了之後,不禁感歎:“……他們不念自己身死,卻在憐憫衆人,那實在是大仁大勇的胸襟啊!”
這是全書的主旨,金庸通過了《倚天》,将這個主旨表現得極透徹。
《倚天》最無可奈何的是結局。
大仁大勇的胸襟,落在朱元璋這樣的野心家手中,就像魔術師有了道具一樣,喝一聲:“變!”就變成個權術的基礎。
金庸無法改變這種事實,隻好讓張無忌去替趙明(敏)畫眉。
大仁大勇的胸襟,敵不過奸詐權術,真是造化弄人,莫可如何。
《倚天》中有一大段朱長齡為了要得到屠龍刀,不惜毀棄全家的情節。
論小說情節是中,之為達到某一目的而進行的深謀遠慮的陰謀,可稱無出其右。
這一大段情節,看得人氣喘不過來,隐隐約約,覺得那是一個陰謀,但是卻又不敢相信世上會有這樣的陰謀!讀者尚且如此,何況是入世不深的張無忌,自然非中計不可!
朱長齡的大陰謀終于暴露,是張無忌無意之中聽到了朱長齡父女之間的對話,所以起疑。
這樣的安排,和朱長齡苦心設計的陰謀對比,是一個敗筆。
金庸既然安排了這樣天衣無縫的一個大陰謀,應該更安排極其巧妙的破綻,讓張無忌去揭露。
偷聽談話而導緻陰謀敗露,是浪費了這個陰謀的設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