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节孩子、爷爷和外公

首頁
    沒勁!”這使巴金大吃一驚。

    巴金知道孩子的随便說話,原不必太頂真,她當然不會因為功課重而真的就此“看破紅塵”,但是使十一歲的孩子感覺到現實生活引不起她的興趣,這樣的小學教育确實值得認真考慮。

    他想起自己三年前提出的問題,到現在還是沒有得到改善,這真使他感到難過。

    于是他又寫了一篇有關中小學生教育問題的随想,題目叫《再說端端》,他不但對學校使用“填鴨式”教育提了意見,而且似乎在這裡也向他的女兒不客氣地提出了批評,他說:“說也奇怪,我女兒思想很開放,但是要她抓孩子的功課,或者她發現了孩子的毛病,就缺乏耐心,不由分說,迎頭來一陣傾盆大雨,有時甚至上綱上線,吓得孩子無話可說。

    我不同意這種教育方法,我心裡想:她不開竅,你幫助她開竅嘛。

    可是我女兒女婿都在為自己的‘事業’忙碌着,抽不出時間來照顧孩子的學習。

    我在旁邊冷靜地觀察,也看得出來,孩子挨罵的時候,起初有些緊張,後來挨罵的次數多了,她也就不大在乎了。

    所以發生過的事情又繼續不斷地發生。

    做母親的卻從未想過:為什麼孩子會有‘活下去真沒勁’的思想。

    她大概以為‘不要緊,大家都是這樣地教育成長的’。

    ”巴金反對用“填鴨式”教育孩子,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引導和啟發他們自己思考問題,使他們“真正懂得什麼是偉大,什麼是崇高,什麼是好,什麼是美,他們才有可能向偉大、崇高、好和美的方面追求。

    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學生,肯動腦筋的孩子總比不動腦筋的好。

    ”巴金在想到端端的時候,也想到自己。

    在他書櫥裡,到現在還放着他的二三十冊筆記本,這些筆記本曾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抄走,後來落實政策時退還給他的。

    那裡面全是自己像 小學生那樣戰戰兢兢地記下來的“老師”們的教誨,強迫自己背誦、死記,順着别人的思路想事情,作為“精飼料”吞在肚裡,結果卻常常換來迎頭的傾盆大雨。

    因此,他既同情端端,也憐憫過去的自己。

    而端端有時也的确使他感到溫暖。

    他摔傷後從醫院回來,生活不能自理。

    每天早上,端端就在六點鐘起身,幫外公穿襪子,然後說了聲“再見”,就一個人下樓讀書去了。

    晚上,端端又為外公鋪床,笑着說你穿襪鋪床的事“我就承包下來”了。

     到了一九八六年夏天,端端小學畢業了,面臨的是考中學問題。

    家裡人都期望端端能考進重點中學,但是考試成績公布後,孩子哭着回家,挨了她媽媽一頓罵,好像一家人都洩了氣。

    外公卻不這麼掃興,他想:“進不了重點學校,做一個普通人也好。

    ”他認為不論在中國還是在别的國家,普通人總是占多數。

    而一個國家要建設好,也隻有把多數的普通人教育好了,才有可能實現這樣的願望。

    如果單靠“重點”人的發号施令,而沒有普通人的實幹,國家是不可能建設好的。

    “全國人民要是隻靠一個人動腦筋,一定想不出好主意。

    ”他還是主張認真辦好普及教育,也就是主張大面積提高普通中學的教育質量。

    在他的《三談端端》發表後第二年,國家教委曾下達了“加強初中,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的指示。

     巴金在“三談端端”以後,就不再在文章中提起端端,但是在一九八七年十月中旬,當他回到了久别的故鄉成都,曾在十分忙碌中,抽空給他的小外孫女寫了一封不太短的信,信中開頭說:“端端,你好,外公很想你,也想念小孫女。

    在這裡比在家裡忙,看見不少的人,不過我很高興,我回到了久别的故鄉,聞到了家鄉的泥土味,聽了那麼熟悉的聲音。

    這感情你不會理解,因為你還小。

    你面前有那麼寬廣的世界,你應當朝前看,你也隻會朝前看,你不會像我那樣常常回顧過去。

    但将來有一天你也會想到你媽媽丢開你去杭州工作的那些日子。

    不過那是将來的事情,目前你還是做一個好學生吧。

    勤奮學習最重要,但還需要适當的休息,也少不了跳跳蹦蹦的玩耍,年輕的孩子嘛,應當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和快樂的少年時代……”信中又說:“你看,我又在發議論,寫文章了。

    ……其他的話以後再談,現在我隻告訴你,我在成都,在這裡過得愉快,過得很好。

    我想你媽媽會告訴你我們在這裡怎樣生活。

    萬一沒有時間寫長信,她回上海後也一定要講個滔滔不絕!……”這封信的最後,署着“老外公”三個字。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