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器量之大真是罕見,
可謂俠骨柔腸豪俠風度。
紅花須要綠葉扶持,一個好漢也要三個幫。
金庸縱有蓋世才華,要是沒有得力的幫手,恐怕也難施拳腳。
有了一幫手足,就必然有人事的糾紛。
“武林高手”金庸是如何發掘人才,又如何應付各種人事關系的?
為什麼那麼多“好漢”先後離開《明報》,卻從不說金庸一個“不”字。
還有那衆多商場上的對手,同行中的競争者,當然也有性格不合,說不到一起之人,但至今未見诋毀金庸的言辭。
由此也可窺見這位俠之大者的人品之一斑。
先說“胡菊人脫離明報事件”。
胡菊人的文章寫得漂亮,編輯眼也獨到。
他從1967年起擔任《明報月刊》總編輯,全身心投入,将月刊辦得有聲有色。
《明報月刊》在文化界地位崇高,《明報月刊》的總編也自非一般報刊雜志的總編可比。
胡菊人自然心滿意足,不曾有過什麼跳槽的想法。
但是,1980年,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
安心工作了十三年的胡菊人提出要離職。
事情源于一個台灣人。
此人攜巨款赴港,準備在香港辦報,揚言要辦一張像《明報》那樣具有影響力的報紙。
他先是由古龍介紹找到倪匡,後又找到胡菊人。
胡菊人開始有點猶豫,但台灣人反複強調他要辦的就是胡菊人理想中的報紙,一種充滿責任感的報紙,一種能夠拯救一代青年人的報紙。
胡菊人不由得心動,他心想:
“我的理想終于實現了。
”
經過多次接觸、磋商後,胡菊人當機立斷,決定離開《明報》,自創天下。
據說,當他提出辭呈時,金庸整個人都呆住了。
“不會是真的吧!”金庸第一個反應便是這句話。
“是不是薪酬不滿意,菊人兄,我們可以商量呀!”金庸還以為胡菊人不滿意薪酬。
“不,查先生,我在《明報》服務了這麼久,從來就不計較什麼薪酬問題,我隻是想出去闖一闖。
如今,我獲得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不想放棄。
”胡菊人說得誠懇:
“我要出去辦報。
”
“什麼?”金庸吓一跳:“辦報?”因為他知道胡菊人沒有辦報的經驗。
胡菊人坦率地向金庸陳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金庸聽得直冒冷汗,他覺得胡菊人過于輕率,辦報不同于辦月刊,弄不好,會身敗名裂的。
這時候他倒不是擔心胡菊人的離去會影響《明報》,而是擔憂胡菊人将來的處境問題。
“你想清楚了嗎?菊人兄?”金庸沉住氣:“辦報可不是鬧着玩的,當年《明報》的艱辛你是目睹的呀!”
胡菊人心意已決:“查先生,我想過了,希望你能給我一個機會。
”
金庸隻好歎道:“菊人兄,你再考慮一下吧!”
金庸想盡可能“拖”住胡菊人,立刻打電話給倪匡:“倪匡,胡菊人要走了。
”
“我早已知道。
”倪匡說。
“那你為什麼不告訴我?”
“這是他的私事,我為什麼要告訴你!”倪匡理直氣壯。
“那怎麼辦?”一向沉穩的金庸竟然有點氣急敗壞。
“你說怎麼辦?”倪匡反問。
“當然挽留他,不讓他走,”金庸說:“你跟他說說吧!”
“我跟他說?”倪匡一怔。
“你平日口才那麼好,除了你,還有誰說得菊人聽?”
“還有孫大姐。
”
“那你們兩個一齊去說。
”金庸真的急了眼,他愛才如命,實在不願看到多年的手下和朋友突然離去。
倪匡、孫大姐向胡菊人說明了利害關系,但胡菊人的決心很難動搖。
金庸無奈,眼睜睜地看着胡菊人離他而去。
為了酬謝胡菊人十三年來的服務,金庸特地在酒樓設宴歡送,并即席贈與黃金勞力士表,場面很是感人。
胡菊人離職之際,暗中招兵買馬,心想《明報》的老同事如果願意合作,那麼一定能将報紙辦好。
沒有想到金庸比他棋高一着,早就宣布所有工作人員獲得加薪,還設宴慰勞。
所以,盡管胡菊人分别約請喝茶,仍未見效。
看來,金庸早就料到胡菊人有此一着。
胡菊人離職本來可能釀成大風暴,卻被金庸化解得風平浪靜。
後來,胡菊人在《中報》混得不好,金庸聽說後十分難過,常向孫大姐詢問胡的近況。
對于胡菊人暗底拉攏《明報》人員,金庸也從無責怪之意,反而人前人後稱贊胡菊人是個好編輯。
胡菊人辭去《明報月刊》總編後,金庸親自兼任老總,覺得十分不便,四出找尋适當人選,結果找到了董橋。
董橋那時在中大有教職在身,不想放棄。
金庸看過董橋的翻譯,評為第一流高手,因而一定要把他請到才甘心。
他知道董橋是為了中大的豐厚薪資,方始猶豫,于是答應董橋給予同樣的待遇,終于挖角成功。
另有一次“風暴級”事件是“林三木離職風波”。
林三木原是《明報》資料室職員,受金庸賞識而獲保送英國研讀經濟。
學成歸來,出任《明報晚報》副總編輯,不久即升為總編。
林三木是潮州人,有潮州人的固有狠勁,辦報紙作風大膽潑辣。
《明報晚報》在他的主持下,銷路直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