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幹一番事業。
怎料人算不如天算,由于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政治分家,導緻《新明日報》亦一分為二,加上當地對辦報限制多多,使得金庸意興闌栅,最後将絕大多數股權出售與當地合作的投資者,重回香港專心發展。
1968年,他辦了《明報周刊》,雖非香港的第一家周刊,卻經過數年發展,成為娛樂周刊中的佼佼者。
周刊本是報紙為激發讀者的興趣,作為附贈品送給讀者的。
但金庸卻大膽地提出,周刊的内容裝潢加以改革後,可以定價發行。
許多人表示反對,以為這樣會失去讀者。
金庸卻說:“我們可以加多一些彩色,内容走一些較适合家庭婦女們看的軟性文章路線,我想是會有銷路的。
”
這樣,《明報周刊》便出籠了。
第一任主編潘粵生成績平平。
第二任主編雷坡銳意求新,作了不少改革,大大刺激了銷路。
雷坡改用女編輯、女記者,因為女人較了解女人。
他還策劃了一次爆炸性新聞,便是“香港小姐何秀汶情書”,哄動香港,令周刊的數量一下子增加了好幾萬份。
何秀汶是影星陳百祥的女友。
那時陳百祥還未成名,跟朋友組織了一支樂隊在夜總會表演。
他是标準的花花公子,何秀汶隻是他女朋友中的一位,那篇情書據說是寫給他的。
《明報周刊》靠何秀汶擴大了銷路,雷坡快馬加鞭,千方百計發掘新聞,廣交男女明星,屢屢爆出娛樂圈内精彩的内幕。
讀者也越來越多。
除了《明報》(日報)、《明報月刊》、《明報周刊》外,明報機構尚有一份《明報晚報》。
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
1987年,又成立翠明假期,經營美加、澳洲及歐洲的高級旅遊業務,使得明報集團的業務多元化。
金庸一手創辦的《明報》企業集團,經過三十多年不斷發展,已由一家報社擴展成兼營出版、旅遊、印刷以至地産的多元化企業。
《明報》銷量高達十二萬份。
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前後,銷量一度突破二十五萬份,達到曆史最高水平。
《明報周刊》則達到三十萬份,執香港娛樂周刊市場之牛耳。
明報集團90年度的盈利高達七千萬元,到91年度接近一億元。
金庸個人的财富估計已超過六億元。
1991年《資本》雜志編輯《九十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豪榜》,金庸名列第六十四,沈寶新則名列一百一十二位。
金庸從七十年代開始,成為政治圈中的重要人物。
他曾應邀加入廉署社區關系處市民咨詢委員會,因而與首任廉政專員姬達接觸頻繁。
姬達向當時的港督麥理浩引薦金庸,就中國問題提供意見。
1981年,英女皇授予他OBE勳銜,又獲香港大學授予名譽博士與名譽教授。
撒切爾夫人首度訪華,為香港問題會談與中國磋商,經港時麥理浩安排金庸單獨會晤撒切爾夫人四十五分鐘。
他出任過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改制小組召集人,曾三次北上,會見過鄧小平、胡耀邦和江澤民等許多中國最高層領導人。
倪匡啧啧稱贊:“查良镛是中國五千年來第一個緻富的知識分子。
除了傳說中的陶朱公外,能夠同時成為大儒和富翁實在絕無僅有。
做生意當然會惟利是圖,但這不一定會與良知發生沖突,因為賺錢不是壞事,做好事也可以賺錢。
查良镛是一個有知識和商業才能的人。
”
王世瑜談及《明報》的成功,說:“《明報》的成功,可歸功于查良镛個人的遠見。
由早期以武俠小說的金庸作号召,邁向六十年代以政論聞名的查良镛年代,以至目前上市以企業手法經營《明報》,查良镛成功地将《明報》塑造成一份備受知識分子尊敬的報紙,可見他的高瞻遠矚。
”
金庸接受記者采訪,談到辦報時說:“一個人一生所作的事業,不論大小,總應該能令自己回想起來感到欣慰。
當然這是一個目标,做不做得到是另一回事,不過總得盡力去做就是了。
所以,辦報紙也應該辦一份最好的報紙。
這當然也是每個人的理想。
”
這就是金庸的事業心。
正因為他如此執着地走向自己的理想,他才取得了如此的成功,成就了如此輝煌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