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幾乎個個都為數名美女環繞,而他們也都左右逢源。
女孩們也幾乎人人都對這些英雄大俠們芳心湧動,情深意長。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紅樓夢》,想起了此書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陳腐舊套,王熙鳳效戲彩斑衣”中,賈母關于才子佳人的一番話:
“這些書就是一套子,左不過是些佳人才子,最沒趣兒。
把人家女兒說得這麼壞,還說是佳人,編得連影兒也沒有了,開口都是鄉紳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一個小姐,必是愛如珍寶。
這小姐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絕代佳人。
隻見了一個清俊男人,不管是親是友,想起他的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兒像個佳人?就是滿腹文章,造出這樣事來,也算不得佳人了。
比如一個男人家,滿腹的文章去做賊,難道那王法就看他是個才子,不入賊情一案了不成,可知那編書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
再者,既說是世宦書香大家小姐,都知禮讀書,連夫人都知書識禮,就是告老還家,自然這樣大家人口,奶媽丫環服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麼這些書上凡是這樣的事,就隻小姐和緊跟的一個丫頭?你們自己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什麼的,可是前言不搭後語不是?”
中國傳統戲曲就是這種模式的,賈母站在她那個階層說的話,見仁見智,但她所指出的現象,在那個時代的文藝作品中倒是普遍的事實。
《西廂記》、《牡丹亭》不就是這樣的素材嗎?大家閨秀因為家規嚴謹,根本不知外頭的世界怎樣,一旦碰上了一個男子,不管這男子來曆如何,都會堕入情網。
她們愛的也許并不一定是男子本身,她們愛的其實是能戀愛的那種感覺。
金庸看來也未能擺脫此種俗套,隻不過才子佳人在他筆下變成了英雄美人。
那些小姑娘們跟舊戲曲裡的小姐一樣,沒有見過多少男人,一旦見到一個好樣的,便總是情愫暗生,芳心自許,以至弄出了許多“故事”。
并不因為她們是闖蕩江湖的女中豪傑,就有很遠大的志向。
她們的最高理想,也不過是和如意郎君攜手并肩行走江湖而已。
即使聰慧于如黃蓉,也隻不過是因為愛郭靖才走上救國救民的俠之道路。
用她的話說是“我原知難免有此一日……罷罷罷,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由此可見,郭靖是完全主動的、自覺地走上襄陽抗戰之路的,而黃蓉的思想境界卻未必有這麼高,她隻不過是為了愛人——即“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的中國婦女傳統的嫁雞随雞,嫁狗随狗,嫁着猴子滿山走的心态。
在什麼都說了算的背後,黃蓉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倒成了個“跟跟派”。
到了楊過這裡,更是全書少女們惟一的情人了。
他勇猛剛烈、風流灑脫、機智多變、重義豪爽,加上年輕漂亮、武功過人,又甜嘴滑舌、情深款款。
雖然對小龍女忠貞不二,但有意無意又處處留情,牽引着一個又一個少女的心扉。
一句“媳婦兒”,就叫陸無雙聽得又羞澀又歡喜,從此就把楊過的一生系在心上了。
一曲高歌吟唱,程英等于戀愛過了。
雖然她和楊過沒有說過幾句話,然而在婉轉吟和之中,他們互通了心曲。
對于一個情窦初開的少女來說,還有什麼樣的戀愛比這更刻骨銘心呢?
一個複雜的眼神,讓在絕情谷長大的公孫綠萼不但感受到人間的溫暖,又讓她憧憬着愛情的美好,并為此犧牲了性命。
還有郭芙、郭襄……
這一個個“故事”,就構成了《神雕俠侶》的經脈,讓它成了一部集情之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