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金笔下的历史人物

首頁
    可令人消釋自己蒙受的種種委屈之情:一代武林宗師尚且命苦如此!他八十壽辰,徒弟俞岱岩被害緻殘;九十高齡,徒弟張翠山自刎慘死。

    他雖然武功卓絕,但委曲而又不能求全。

    一個善良的老人晚年還經曆了種種磨難,他為救稚子情願交出《九陽真</PGN0313.TXT/PGN>經》,甚至以命相換,可見其心地何等仁慈。

     據《明史》載,張三豐實有其人。

    三豐不修邊幅,颀長而偉,龜形鶴背,須髯如戟。

    書過目不忘,飯數月不食,喜雲遊天下,好嬉諧覓趣。

     他葬後複活,不知所終,《明史》列三豐為“方伎”之奇人。

    由此可見,金庸取曆史上張三豐的一點,馳騁藝術想象,于是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武林泰鬥。

     張三豐成名之後,金庸幾乎沒有描繪他與人交手的場面,反而極寫他遇到的種種悲哀,這是高明之技法,寫出了“俠”與“武”之間的主次關系。

    但書中曾插叙張翠山偷學三豐空臨喪《喪亂帖》一段,張翠山後來創出一套絕世武功,連一流高手謝遜也甘拜下風。

    此乃暗寫張三豐無敵天下。

     範蠡 金庸曾将其武俠小說的書名第一字,寫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這副對聯包括了十四部武俠小說。

    其實,金大俠還寫過一篇《越女劍》。

     《越女劍》僅一萬九千餘字,可稱之武俠短篇。

    小說取材于《吳越春秋》中的《越女試劍》。

    那百餘字的記載,到了金庸筆下,變成了一篇小說。

    盡管這不是一篇很成功的武俠精品,但書中的範蠡卻是個令人難忘的人物,從範蠡身上可以看到金庸的某些思想特點以及他的追求。

     吳王阖闾率衆三萬攻打越國,受箭傷而死,臨終前命兒子夫差報殺父之仇。

    夫差拜伍子胥為相國,練兵三年。

    越王勾踐起兵伐吳,兵敗夫椒。

     夫差率衆追到會稽山,俘虜了越王勾踐。

    勾踐不得已求降,卧薪嘗膽,以圖東山再起,但越國士兵鬥不過吳國将士。

    這時範蠡發現了一位越女,越女劍大顯神威,終于攻克吳國,逼夫差自盡。

     金庸這部小說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但實際上,越國戰勝吳國,并非靠一個越女,而是夫差重用奸臣伯嚭,逼死忠臣伍子胥,隻知道整天沉湎于荒淫酒色之中,弄得吳國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吳國被滅,也屬意料中事。

     有讀者認為,大概越女劍一事引起金庸興趣,才寫了這篇武俠。

    依我之見,并非如此。

    《越女劍》真正的主角是範蠡。

     範蠡是越國大臣,吳越交戰之時,範蠡就反對戰争,他認為:“違背道德、好用兇器,出兵是不利的。

    ”勾踐兵敗被俘時,範蠡陪越王夫婦在吳國住了三年,後來回到越國,他安撫百姓,治理國家,為勾踐起兵伐吳做了不少工作。

    但勾踐滅吳後,他就悄然隐退,不知所蹤,比起那個被夫差殺死的文種聰明得多。

     有關範蠡的傳說有許多,有人說他去做了隐士,有人說他當了齊國的大商人,有人說他與西施一起去過神仙般的日子。

    總之,他是漢初張良一樣的人物,知進知退,不為名利所惑。

     範蠡這樣一位曆史人物,曾引起千古文人的向往。

    古代的文人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居多,他們想建功立業,兼濟天下,但一旦功成名就,就毅然退出政治舞台。

    範蠡之所以采取這種自我保護的方式,因為他太了解越王勾踐的本性,深知“敵國滅謀臣亡”的道理。

     漢初的張良想來是讀過範蠡的故事的。

    金庸呢?他在創作的鼎盛時期,突然宣布封筆,大概也是在追求範蠡的境界,因為在掌聲中退下來,總比從噓聲中退下來有趣得多。

    前者反映了作者的聰慧與理智,後者則表明了作者的無奈與寂寞。

     金庸寫範蠡,盡寫他的儒雅與謹慎,通過越女的精娴技藝,顯示了越中自有人材,暗示了越國戰勝吳國的基礎。

    至于越女一劍刺傷西施,則顯示越女反對越國使用“美人計”。

     從小說的内涵看,《越女劍》不是一篇很成功的作品。

    把它放在金庸的十四部武俠精品旁邊,有點不倫不類。

    金庸棄之而不入其書名對聯,我是贊成這一做法的。

     盡管如此,那個功成身退的範蠡,卻成了千古文人心中的英雄。

    封建政治太黑暗與封建君主太殘忍,給《越女劍》投下了陰影。

    誰說武俠小說不觸及時弊呢?金庸的作品就打破了這種界限,真值得後人深長思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