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長的皇帝,但康熙畢竟不是金庸筆下那個具有俠義心腸的大英雄。
康熙執政年間頗有政績。
他主觀上是為了鞏固其封建政權,但客觀上确也順應社會需要安定統一的曆史趨勢,采取了一些有益措施,如獎勵墾荒,輕徭薄賦,懲治貪污,并尊奉孔子,推崇南宋理學,用儒學思想來駕禦群臣與統治人民。
這對于當時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确實起了推動作用。
尤其他平定三</PGN0302.TXT/PGN>藩之亂,降服台灣鄭克塽,驅逐沙俄侵略者,平定回疆與準噶爾叛亂,都保證了中國的統一,使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封建強國之一,這些都說明康熙是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
但與此同時,康熙在位年間屢興文字獄,清朝最早發生的較大的文字獄——莊廷鑨《明史》案,即發生在康熙二年。
莊廷鑨因對滿人有攻擊之辭被誅,涉及此案而受害者達七十餘人。
康熙五十年,又發生《南山集》文字獄,牽連三百餘人。
康熙為清代文字獄開了先例,并鎮壓了無數正直的知識分子。
但在《鹿鼎記》中,金庸卻極力為康熙塗脂抹粉,歌頌他的人品與愛護百姓。
其實,封建君主制度決定了天子不可能與民同樂,更不可能把百姓視為自己的骨肉。
康熙的“愛國愛民”其實隻是愛自己,愛自己的“家天下”。
正因如此,康熙與韋小寶的友情也是虛僞的,有目的性的。
韋小寶擅長拍馬,處處奉迎皇帝,康熙正好需要這樣一個吹鼓手。
他給韋小寶種種特權,隻不過是利用“幫閑”替自己效命罷了。
一個居于統治地位的人,他縱然有真情實感,也必定服從于他的統治野心。
可惜這種統治者的基本特征在金庸筆下給完全抹殺了。
</PGN0303.TXT/PGN>
鳌拜
在清史上,鳌拜是個大人物。
他是滿洲鑲黃旗人,在清開國征戰中屢建戰功,賜号“巴圖魯”,為第一大功臣。
順治元年入關後,攻剿李自成、張獻忠餘部,又功高一籌。
他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同為輔政大臣。
順治帝卒,時年八年的康熙即位。
索尼老病,遏必隆膽小,蘇克薩哈與鳌拜争權,被鳌拜誣陷緻死,于是,鳌拜加封太師,獨攬大權,飛揚跋扈。
大臣稍有異議,即被鳌拜陷害。
康熙八年,少年天子用計擒鳌拜,革職拘禁。
鳌拜死于獄中。
在一部《鹿鼎記》中,鳌拜所占篇幅不多,但卻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原因有二:一是康熙用計擒鳌拜,是他初露鋒芒第一招,韋小寶之機智,也發揮得淋漓盡緻。
康熙暗中訓練了一批有武功的小太監,與鳌拜鬥力,結果死了四個,幸虧韋小寶有無賴的本事,情急中從香爐内抓起兩把爐灰,撒在鳌拜眼中,這一場戲委實驚心動魄。
力大無窮、天生神勇的鳌拜居然被幾個小孩子制服,這在金庸筆下寫得活龍活現,大可一讀。
第二,一部《鹿鼎記》與《四十二章</PGN0304.TXT/PGN>經》有關,這套秘籍一直貫穿全書,假太後想得到它,海大富也夢寐以求,而這套書正藏在鳌拜府中。
由此可見,鳌拜這個人物在書中不可缺少。
曆史上的鳌拜并非有勇無謀之輩,但他犯了一個大錯誤,就是低估了少年康熙。
這場宮廷之變,如不是康熙先下手,那麼康熙隻能做一個傀儡天子。
康熙不願當木偶給人牽着鼻子走,于是先下手為強。
這中間韋小寶立了大功,他發迹的生涯自然也就開始了。
據史記載,中國曆史上的輔政大巨,得善終者僅三分之一。
秦漢之李斯、霍光,唐宋之長孫無忌、文天祥,明之張居正,或忠而見疑被處死,或死于政界敵手。
鳌拜之死,自然與他獨攬大權有關;但他功高被殺,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封建朝廷内部鬥争之激烈,并不亞于戰場上的刀光劍影。
</PGN0305.TXT/PGN>
陳圓圓
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
但中國地靈人俊,麗人如雲。
明末清初的陳圓圓,其姿色絕不在四大美人之下。
陳圓圓被寫入文學作品,最著名的當推清初詩人吳梅村作的《圓圓曲》,詩中有“痛哭六軍皆缟素,沖冠一怒為紅顔”,至今引起文人騷客的思念。
後來,陳圓圓的形象又走上舞台,其名氣之響,絕不在“四大美人”之下。
俠骨柔情本是新派武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