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女人:忧伤的情魔

首頁
     (第19回) 何紅藥終于一廂情願與她的“夏郎”合葬在一起。

    ——不過這有三點需要注釋。

    一是她并非與夏雪宜兩人合葬,而是與夏雪宜、溫儀三人合葬,活着時的情人與情敵沒有生聚,死時卻要糾纏在一起,陰間的法官隻怕頭疼得很。

    二,何紅藥是“活葬”,是活人犧牲與死人的骨骸與骨灰合在一處。

    其三,何紅藥實際上正是夏雪宜害死的,因為夏雪宜正是防止有人(是不是防何紅藥則不得而知)對他的屍骨挫骨揚灰,所以在骨髓中下了劇毒,何紅藥是中毒而死的。

    當然何紅藥沒中毒而死,也早已中了另一種毒,情癡之毒,也是要死的。

    而且也可以說她已經死了。

    可她這樣死卻是心甘情願的。

    哪怕是一廂情願,她也認了。

    當然啦,她不認也得認,因為她的一輩子,她的全部的愛情、青春、美麗和生命都搭在這裡,又怎麼可能不認這一點呢?.. 所以她才在臨死之前說“那最好,好極了!”這裡面自然有歡欣的一面,但更有大大的悲怆。

    還有恐懼、驚訝、以及更多的無可奈何在裡面。

     這就是她的命運。

    命中注定,她要有這麼一個悲慘的結局。

     看到上面的那種奇慘無比的場景,我想每個人都會生出無限的感慨。

    女性鐘情,一至于斯,那不是癡麼,那不是傻麼! 何紅藥是十足的不幸者,這不用說。

    但她這種命運也是自己的一種選擇,她可以把他忘掉,甚至一開頭就是應該看穿夏雪宜的本性,是不可能把她記在心上的。

    因為那時的夏雪宜完全是一位複仇狂。

    正如何紅藥被愛情的沖動變得不可理喻的盲目,而夏雪宜則被複仇的沖動弄得神魂颠倒,這兩個盲目的人偶然碰到一起最終當然是要陰錯陽差,南轅北轍了。

    他們各自都是悲劇的個性,碰到一起,那便是加倍的悲劇。

     順便說一句,夏雪宜對何紅藥雖然犯有不過饒恕的過失(他不應該引誘她),但整個兒的情感悲劇,也有何紅藥盲目和固執的原因。

    夏雪宜并不是一個壞得不可救藥的人。

    他并不愛何紅藥,隻是“權宜之計”地引誘了何紅藥,這當然是不道德的。

    但卻并非他的“薄情”。

     夏雪宜對溫儀、溫青(夏青青)才是真正的薄情,他是真的愛溫儀,而溫儀也是真的愛他。

    可是,一方面是因為溫家的五位長輩決不允許,且還要騙取夏雪宜的藏寶圖,因為溫家和夏家有幾十條人命的血仇,又怎麼能允許他們的相愛(這使人想起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西方悲劇),而另一方面,也由于夏雪宜除了愛溫儀以外,也還愛其他的東西,比如寶藏。

    他是為了保護和尋找那個寶藏才離開溫儀的。

    一去不返,有情人再無相見之日,所以夏雪宜在臨終之際才真正地醒悟,寫下了這樣的遺言“得寶之人,務請赴漸江衢如石樑,尋訪溫儀,酬以黃金十萬兩。

    此時縱集天下珍寶,亦焉得以易半日聚首,重财寶而輕别離,愚之極矣,悔甚恨甚。

    ”(第7回)——這就是一個男人的個性的寫照,也是一段警醒後人的言語。

    因為,男人總是常常把“事業”看得比愛情更為重要,因而“重财寶而輕别離”,卻不知道“縱集天下珍寶,亦焉易得半日聚首”! 夏雪宜的“悔甚恨甚”應該說是肺腑之言,“愚之極矣”也是準确而又深刻的自我評價。

    同時,這也是對男人的評價:男人都幾乎是這樣。

     隻有女人還在癡心地愛着,等待着“他”的到來。

    這是自人類有史以來就誕生了的悲劇形式。

    孟姜女、望夫石、等郎石..等等,無不是這一悲劇的雕塑鏡頭。

     溫儀其實也是一個十足的悲劇人物,也是夏雪宜的受害者,是“男人” 及“愛情”的受害者。

    但何紅藥不恨夏雪宜,不悔愛情,不怨自己盲目,卻把從沒見過面的溫儀恨得咬牙切齒,你說怪不怪? 怪。

    但這就是女性。

     2.單戀的情魔:李莫愁 女性最可愛之處,便是一旦愛上,但情深無限,矢志不移。

     女人最可怕的地方也正在這裡。

     情生癡,癡生妄,妄生怨,怨生毒。

    情而成怨流毒者,世間無藥可醫,可怕至極。

     女性的悲劇——至少在現代文明之前在“女權運動”之前——就是将愛情當成了事業,當成了人生唯一的支柱,一旦這一支柱不牢靠,則整個的人生就此毀滅。

     愛情不應該是一種事業。

    更不應該是唯一的人生内容。

     你越癡,将愛看得太重,超出了人生可能的承受力,它的反彈之力就越重。

    悲劇的可能性就越大。

     雖然如此,還是有無數的癡男怨女,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癡男怨女,這一個詞語很是貼切,男人對愛情(女性)隻不過占一個癡字,而且往往“癡”了一陣子就不幹了,因為他還有許多别的事情要做。

    而女性卻不然,一個怨字,就不僅是癡,而且是癡到了極處。

    癡到了極處便生虛妄之心,生虛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