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克服的困難及難以忍受的苦痛,方才終于遂了心願。
這是從雕像到人的故事,我們這裡是由人到雕像的故事。
那座被段譽看到的雕像,是世人所知不多的逍遙派的掌門人逍遙子為他的師妹李秋水雕塑的,如同真人一般。
——我們從他們的門派及人名中可以看到,這是一對具有道家風貌的神仙眷屬。
“逍遙遊”與“秋水”乃是《莊子》中最有名的篇目,而這一派的“北冥神功”亦出自這部道家著名的經典。
其生活的智慧、精神及其方式的特征就是要逍遙适意,胸襟博大。
自由自在,神遊于天地之間。
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逍遙子才高萬丈、無所不通,風度翩翩而又懂得輕憐蜜愛,正是古今女性所愛慕的理想的化身。
正因如此,他的師姐天山童姥(那時還沒有成為“童姥”,而是在與李秋水争風吃醋、互相陷害之後才成為身有殘疾,永遠也長不成成人身體的童姥)與他的姐妹李秋水,為了争得逍遙子的愛而互相攻擊、陷害、無所不用其極。
結果師姐變成了永遠的童身,而師妹亦被劃破了面皮。
兩人一生為情所障,永遠生活在煉獄之中。
——哪有半點“逍遙”之态!?——這大概是誰也沒有想到的。
奈何人情如此、人性亦是如此。
逍遙派的門人,終身不得真正的逍遙。
且說逍遙子,因其師姐變成了一個殘疾人(心理也随之多少有些變态),愛上了美貌的師妹李秋水。
在大理無量山中開辟洞府,自然是兩情相洽、恩愛無比。
洞中牆上刻下了許多“逍遙子為秋水妹書。
洞中無日月,人間至樂也”可以為證。
想象一下,與情人厮守,開辟如此世外仙府,那是多麼的令人羨慕。
真是洞中無日月,人間至樂吧。
然而,好景不長。
也許是為了永恒的愛,逍遙子(他精通百藝)将李秋水的形貌體态,雕成一塊玉雕,立在洞中(就是後來段譽發現的玉雕美人)。
這本是一件極其優雅,又極其感人之事,隻是自從這座雕像成功之後,逍遙子便對雕像入了迷而對身邊活着的會說、會笑、會動、會愛他的愛侶師妹李秋水卻不再注意了。
似乎是他愛上了自己的雕像而對她的模特兒似乎再無興趣了(這對于許多藝術家來說倒也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于是,李秋水從此吃起了玉像的醋,為了報複師兄的無情,故意出洞去找了許多俊秀的少年郎君來,在逍遙子面前跟他們調情。
逍遙子一怒而去,再也不回來了。
而李秋水并不愛那些美少年,将那些少年一個個地殺了,沉入了湖底。
然而,妙絕人寰的一對情侶,從此分手,終身未再相見。
為什麼會這樣?恐怕連逍遙子本人也無法解釋清楚,直到他死,他也不明白自己做了什麼,為什麼這麼做。
為什麼會對雕像那麼入迷那麼如癡如醉,而對同雕像一模一樣的活生生的人卻那樣冷漠,以至于一場情愛終于成了永遠也無法彌補的遺憾結局?
這大概有幾種可能:一是,如前所述——逍遙子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他的全部的熱情都熔鑄于自己的創造過程之中,都附着于自己的作品之上,因而對自己創造物的寵愛,自然要比對模特兒的情感深厚得多,甚至簡直無法相比。
其二,也可能是他漸漸覺得不會說話、不會耍脾氣,但又像真人那樣美麗的玉像,集中了人間的至美至善的理想(正如段譽看到雕像以後也是如醉如癡),而真正活着的人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的。
人們對藝術精品的鐘愛是永恒的,而對人的感情則如天上的浮雲,終難有“定”。
人們對完美的理想的追求,導緻全神貫注的癡迷,而對有缺陷的人生(包括他人及其世界)則自覺或不自覺地逃避着。
然而,這一切隻是我們的猜想。
書中提示的奧秘卻并不是這樣。
這就要說到另一件藝術品,一幅畫了,畫中的人還是李秋水。
逍遙子臨終之際,要覓一個長得英俊的少年,攜此畫為憑去找李秋水學藝,以便光大門派。
——逍遙子之所以要找英俊少年去學藝,那是他以為李秋水專門喜歡英俊少年,實際上,李秋水之所以要找英俊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