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问世间,情为何物

首頁
    它刺傷),而我們的理智則知道它的果實苦多甜少。

     真正的情愛世界則正由這絕情谷中的情花、情花刺、情花果以及醫治情花之毒的斷腸草組成。

    ——“真正的愛情就仿佛是在理性和非理性的迷離交錯的小徑上做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話般的漫遊。

    ”瓦西列夫這樣寫道,“非理性和理性經過相互滲透,可以說是釀成了一杯令人心醉的愛情瓊漿。

    兩情的相互誘惑,感情、幻想之具有美感等等,以不同的比例混合于愛情之中。

     愛情是本能和思想,是瘋狂和理性。

    是自發性和自覺性,是一時的激情和道德修養,是感受的充實和想象的奔放,是殘忍和慈悲,是餍足和饑渴,是淡泊和欲望,是煩惱和歡樂,是痛苦和快感,是光明和黑暗。

    愛情把人的種種體驗熔于一爐。

    ”①三毛的“不可說”是對的,瓦西列夫上述的“說”也是對的。

    另一方面,三毛的“不可說”固然令人莫測高深,而瓦西列夫的說法其實也等于沒說,他說了那麼一大通,究竟有什麼意義?上述的話難道可以說是“情是何物” 的答案嗎? 由此再來看金庸的拈花說愛、不說之說,就會更深地感到那一段寓言般地情與景的真實和深刻。

     也許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其一,金庸的“鐘情”是一個現象的世界,而不是枯燥刻闆的教條。

    不同的個性組成不同的經驗,不同的經驗組成不同的故事和景觀。

    正如前文所引述的那樣,每一顆果實的嚼味與形狀都是不盡相同的。

    其實,如果我們認真地去看,也應該發現它的花與刺也是不相同的。

    因為世界上并沒有相同的綠葉,更遑論乎花。

     其二,金庸的“愛情觀”似乎有些灰涼,這正是從無法确認哪一顆情果是甜的而來,十個果子九個苦,一顆甜的還不知在哪裡,不知會被誰碰上? 如愛情之花多麼美麗又芬芳,可是要想采摘,就會被它所刺損。

    ——金庸小說中的愛情故事,确實是悲傷的多而歡愉的少。

     這首先決定于金庸的人生觀,在金庸的小說中的人生,從來就是憂患多而歡樂少,楊過的一句名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正是這種人生觀的總結和表現,那麼愛情之果,十枚九苦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另一個原因是——正如大文豪托爾斯泰所指出的那樣:“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那愛情的幸與不幸大抵也是如此。

    這也就是我們看見情花(美麗芬芳的幸福花)大多相似而情果(具體的果實十枚九苦)卻各不相同的原因。

     在一定的程度上,我們可以說金庸小說的情愛世界是一個悲情世界。

    其中的悲劇故事及其人物遠較喜劇或正劇的為多,而且那些喜劇或正劇的故事,如果抹掉裝點出的歡顔,我們也還是能回嘗到其中“入口甘甜,回味苦澀”的奇異滋味。

    而正是這種複雜的滋味,使得金庸筆下的情及其情愛世界格外的令人歎服、令人迷醉。

     其三,盡管人生苦多樂少,盡管愛情不可捉摸(唯其如此才格外的誘人吧),金庸并不是一位愛情的虛無主義者。

    他筆下的諸多悲劇故事,出于他對人性的深刻的發現及對人生世界的憤怒與悲哀。

    這一點也許我們本無需指出的,因為一個悲觀主義者或虛無主義者是沒有如此熱情來描述這一畢竟是美麗多姿的情愛世界的。

    隻有一位充滿激情、充滿愛的而又具有深邃的智慧的人才能夠創造出這樣一個誘人的世界。

     最後,我們已經看到,金庸并沒有給出“情愛”的“定義”。

    ——希望在此找到愛情的定義和答案的朋友肯定要大失所望。

    ——其實這大可不必。

     人們可以明确地給出它的定義,但—旦到生活中體驗起來,無不感到那些事先學到的定義是多麼的單薄和蒼白。

    愛情本來隻是一種感覺,任何一闆一眼的追根究底其實都是毫無意義的。

    定義是生活的奢侈品,而感覺才是生活本①瓦西列夫:《情愛論》第119頁。

     身。

    普遍适合的規律隻是人們的一種理論的需要或幻想,而人性的世界總是充滿了意外和例外。

    “愛”這個詞已被用濫了,但我們從未看見過标準答案,進而,“情”這個詞也被無數次泛泛地接受了,各人的理解并不相同。

    有的隻是些含糊朦胧的了悟。

    那麼,就讓我們再次享受這種含糊朦胧的意思吧,因為這或許比明确的定義更接近真相。

    情花、情刺、情果、情花刺之毒.. 其實我們每一個讀者都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這就好。

     以下的篇章中,就讓我們摘下金庸播種下的情花果,一枚一枚地品嘗吧。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