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金庸的獨門功夫。
沒想連幾十年前王重陽與林朝英的愛情關系及情愛心理的秘密,在這裡由一對後生小輩在與人進行殊死搏鬥中解開。
也沒有想到,楊、龍二位苦苦求索、讨論、研究、練習而依然摸不着頭緒的武學難題,也在此時此刻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以上這一長段,其精采之處實在難以言狀。
它不論在情愛心理學方面,還是在“武學”道理方面都十分的圓滿周到,細緻深刻、獨特生動、毫無破綻。
對情愛世界的描寫,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一種極獨特又極為美麗的景觀。
——看到這一路武功的招式名稱,就能令人柔情滿懷頓生遐想。
小說中一共提到了如下的招式名稱:如浪迹天涯——花前月下——清飲小酌——撫琴按箫——掃雪烹茶——松下對弈——池邊調鶴——小園藝菊——西窗夜話——柳蔭聯句——竹簾臨池..等等。
僅僅從這些成語(招式名稱)中,我們就能感受到一種濃郁的愛情氣息及其生活芬芳。
其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如在目前。
試比較這樣的武功博擊中的愛情意境與心理的描寫,與(諸如梁羽生的小說中常有的)那種情人之間吟詩作詞,相互贈答的描寫,二者之間哪一種更為貼切、更為生動、更為真實而動人呢?毫無疑問的是前者。
因為這是武俠小說,主人公亦是在刀光劍影之中生活的,再說吟詩作答與這種雙劍回護、情意綿綿、無言無語的情形相比,顯得多麼單調、矯情和一般化。
上面我們所看到的精采場面,當真是無言而勝過千言萬語。
你隻要看看這兩人的表情、臉色、行為,就能感受到他們之間的那深刻而又微妙的愛情。
當真是“朋友則太過客氣,尊長小輩則不免照拂抑賴。
如屬夫妻同使,妙則妙矣,可是其中脈脈含情、盈盈嬌羞、若即若離、患得患失諸般心情卻又差了一層”。
這樣的描述,不僅真,而且美。
是真正的屬于情愛的那種美。
同時,也是一種人間至美的情愛:“此時楊過與小龍女相互眷戀極深,然而未結絲蘿,内心隐隐又感到前途困厄正多,當真是亦喜亦憂,亦苦亦甜。
”
這套劍法的“劍意”與“劍道”也是充滿詩意而又毫無破綻的。
它能夠成立的依據是情人之間将對方看得比自己更為重要,所以相互默契的配合比任何關系都更為生動、密切、全心全意。
當情人遇難,這一人就拼死冒險以相救,這不僅是彌補了對方的破綻,合了“圍魏救趙”的智計,也合乎置于死地而後生的道理,同時,更表現出了愛的本質——愛情,真正的愛情都會像這樣相親相愛、呼應默契、注意對方、拼死以救而置自己的生死存亡于度外。
靈犀暗通,這正是有情人之間的奇異的心理情狀,而恰恰又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最妙搭檔。
作者将這種獨特的旖旎風光放到殺伐拼鬥的場景中表現,這正是武俠小說的特殊形式所決定的。
若單獨寫武功并不稀奇,單獨寫情愛也不少見,少見而又極稀奇的恰恰是情愛與武功同出一爐,情中有武功,武打中有獨特的情愛表現。
我們都知道,這裡寫武功隻是表面的而寫情愛才是實質的。
寫武功隻是—種由頭,而寫情愛才是目的。
這裡的情愛風光,正是由人們對紙上談兵的武功的接受心理的錯覺幻想——反正“浪迹天涯”“花前月下”與“金雞獨立”“提膝亮掌”“馬步沖拳”一樣,都是不能看見的。
隻能憑想象去領會。
從而——給作者的創造性的想象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提供了種種方便法門。
盡管如此,也隻有金庸才能寫出了這樣精采的文章,隻有金庸才想到了這樣去寫。
盡管“武”在這裡變成了“道具”之類,但金庸依然是非常嚴謹地對待它。
并沒有因為武而忘了情,也沒有為了情而忘了武。
——因為這一段畢竟是、首先是生死搏鬥的武功技擊呵!——所以,在一開頭,作者并沒有直接寫情人劍的威力,而是讓他們幾回曆經艱險、幾回死裡逃生之後,這才于無意之間靈光迸現地想到了此,鬼使神差地使出來這種招數(寓必然于偶然之中,更顯真實,也更顯深刻)。
而最後呢,書中又來了這樣的一段:
楊過本拟遵照黃蓉囑咐乘機殺他,那知林朝英當年創制這路劍法本身為自娛情懷,實無傷人斃敵之意,其時心中又充滿柔情,是以劍法雖然厲害,卻無一招旨在緻敵死命。
這時楊龍二人雖然逼得金輪法王手忙腳亂,狼狽萬狀,要取他性命卻亦不易。
可能有人想到了這一點,即這套劍法既然這麼厲害,金輪法王無招架之力,必死無疑了,然而,他若是死了,後面可就沒“戲”了。
細心的讀者都會發現這裡的難題:既要表現這套劍法極厲害,可以說所向披靡,但又不能讓它的對手死掉(後面還有他的興風作浪的“高潮”),正是一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尴尬局面。
但金庸完全不動聲色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别忘了這是情人之劍。
情人劍,出自情人的心,情人的心總是輕憐蜜愛,充滿溫柔。
哪有要殺人緻死的道理?——這一解釋,便皆大歡喜。
方方面面都顧及到了,更主要的是,處處扣準了一個情字不放。
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