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六、爱之痴

首頁
    子隻知道是轉移了,但他至死也沒有明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移,至死也沒有明白地知道:他愛上了李秋水的妹妹。

    他如果知道了,也許還要痛苦,但那至少要比這樣稀裡糊塗地離開愛他的人,又離開他所不愛的人世要好得多。

    他隻道他“不愛”什麼,但卻不知道他“愛”什麼。

    ——這常常是人性的普遍的悲哀。

    ——所以,李秋水說她和童姥都被逍遙子“騙”了,這是不公道的。

    因為逍遙子自己也被生活所騙,而且還被“蒙”了。

     這個驚心動魄的愛情故事,并不那麼簡單,并不是“道德品質”方面的原因所能解釋的。

    它牽涉到人類愛情心理的複雜的奧秘。

     小說中所揭示的是一種特殊的、悲劇性的心理現象及情感狀态。

    人有時并不知道自己愛什麼人,從而陷入了“無名”的痛苦之中,這種無名的痛苦才是一種真正的内心隐痛,是一種地地道道的内傷。

    相比之下,童姥與李秋水的痛苦隻不過是一種較為膚淺的“有名”的痛苦,即自己所愛的人并不(像原先希望的那樣)愛自己。

    這是一種可以能摸得到的傷痛,且這種傷痛可以通過“争風吃醋”而得到部分的緩解,而又可以通過“恨”的方式來轉化。

     雖然這種傷痛至死也難以獲得全部的消解,但總比逍遙子的那種無名的傷痛要好得多。

     逍遙子一輩子都沒有獲得名符其實的逍遙。

    那種無名的隐痛纏繞着他。

     他熱烈地愛過,但不久發現那并不是自己真正的愛,不能真正地使自己(在愛中)獲得超度、升華與逍遙。

    可是他又不知道自己該去愛什麼。

     ——李秋水的妹妹?那也可能隻是一種幻像。

    就像李秋水的玉雕那樣。

     逍遙子将李秋水雕成了玉像,結果癡迷地愛上了自己的藝術作品。

    那麼,他——不自覺地——将李秋水的妹妹畫進了圖畫,是否還是像以前那樣愛藝術作品(雕像、圖畫)更甚于愛人(模特兒)本身呢?也就是說:他是愛圖畫中的李秋水的妹妹呢,還是(在潛意識中)真的愛李秋水的妹妹那個人呢? 是愛雕像,而不愛真人(李秋水)。

     是愛圖畫,還是愛真人(李秋水的妹妹)? 這是一個問題。

    而且是一個很深很深的問題,同時,又差不多可以說是一個永恒的問題。

    是人性中的一種難以解決的深刻矛盾和沖突。

     一般的讀者,可能理解為逍遙子這家夥騙了童姥,也騙了李秋水,而愛上了李秋水的妹妹。

    比這更深一些的讀者,則知道逍遙子并沒有欺騙李秋水,因為他倆真正地熱戀過。

    至少是在戀愛的時候自以為是這樣。

    後來才發現他不那麼愛她了,但他并不明白自己愛上了她的妹妹(那幅畫不是有意的)。

     然而,這還不是最後的答案,也不是問題的實質。

    ——問題的實質是,逍遙子是一個有着極深刻的藝術修養同時又具有至性至情的、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對于這樣的人,對于這樣的人的愛情及其心理世界,我們無法以常情去測度。

    他是更愛自己的情人,還是更愛以情人為模特兒的藝術傑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藝術是他的另一個情人。

    更重要的情人。

    藝術家對于唯美和完滿的追求,使他們超凡脫俗,他們心中的至愛的情侶,也許是一件又一件— —而且永遠也無法“滿足”、“滿意”或“完美”的——藝術作品。

     李秋水隻是他的一個——美與愛的——夢。

    (也許先前童姥也曾經是他的一個夢)他對她的愛應該說也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由于他對美的追求更甚于真,所以玉像一旦雕成,他與李秋水這個人之間的美與愛之夢就結束了。

     隻有雕像才是這個美與愛的夢境的結晶、見證及紀錄。

    那麼,李秋水的妹妹(此人在書中并未出現)是不是他的又一個夢呢? 永遠也沒法再知道了。

    因為他死了。

     他死了。

    他的情感與心理的謎還留在人間,折磨着後人。

    也許同時還啟發着後人。

    這就要看誰能真正地悟到這個謎的答案了。

    顯然,對此心理與情感世界的秘密,僅靠我們的理智及邏輯推理是無能為力的。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