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還有很多小軍閥在各地稱雄。
東北的公孫家已獻上前來投奔的袁尚首級,向曹操表示輸誠之意,他雖是一股獨立的勢力,但上一代的公孫度曾被曹操封為武威将軍。
在西北的馬超、韓遂不算是大勢力。
西蜀是較大勢力,但自從益州牧劉焉死後,其子劉璋因生性溫仁,所以無法完全掌控益州。
“等控制住荊州後,主公可将它托付給可信賴的人,然後親自率大軍取益州。
若合荊州與益州為一,則勢力就穩固了。
”
孔明最近常對劉備如此說。
“能托付荊州者隻有關羽。
我的身邊不可一日沒有軍師。
”
每聽孔明說起此事,劉備便交叉雙臂答道。
除了要考慮如何對付眼前的曹操外,還得為将來拟定計劃。
“隻能跟孫權結盟。
必須盡力阻止孫權投降曹操。
我願憑三寸不爛之舌達成此一任務。
此事無法找我的兄長助一臂之力。
”
孔明說道。
孔明之兄諸葛瑾在孫權陣營之中。
他雖是孫權軍的重要幹部,但孔明卻不願将兄長卷入其中。
孔明跟兄長闊别已有十五年之久。
但兩人仍有書信往來,而且沒有子嗣的孔明還收養了兄長的次男諸葛喬為養子。
“聽聞軍師收養了兄長之子,還為他改了字。
”
劉備問道。
“是的。
阿喬的字原本是仲慎,我将它改為伯松。
”
孔明答道。
當時的中國人取名字以單名為原則。
《三國志》中的英雄也都是如操、備、權、羽、飛等單名。
而中國的姓氏又不像日本姓氏那樣多,以緻同姓同名的情況相當多。
因此,便有需要取個别名(字)。
别名并沒有特殊限制,一般多是兩個字,如孟德、玄德、仲謀、雲長、益德等。
雖然沒有特殊限制,但長男常會用“伯”或“元”字,次男則用“仲”字,幺子則用“季”字。
諸葛喬是諸葛瑾的次男,所以取“仲慎”為别名,但成了諸葛孔明的養子後卻是長男,因而必須更改原來的别名。
更改之後的别名便是伯松。
順便一提,諸葛是複姓,是兩個字的姓氏。
《三國志》中尚有司馬、公孫等複姓,但并不多見。
孔明的本名叫諸葛亮,亮是“明亮”之意。
因取“甚為明亮”之意而選了“孔明”這個别名。
連孩子改别名一事都拿來當話題,由此可見主從二人關系的親密。
孔明傾全力想将東吳的輿論由主和扭轉為主戰。
同是主戰派也有分别,魯肅主張聯合劉備共禦曹操,而周瑜則主張獨力對抗曹操。
統帥孫權也拿不定主意該戰或該和。
若戰,則一來兵力有限,二來又不像周瑜那樣有必勝的自信。
再者,他對周瑜也存有疑心,因為周瑜的名聲實在過于響亮。
──周郎。
江東之人都如此稱呼周瑜。
他不僅勇猛過人,而且是個連男人也為之傾心的美男子。
所謂“郎”是指年輕的男子,是一種帶有親昵意味的稱呼。
──若不是有我在,江東的孫家軍恐怕早就讓周瑜給奪走了。
遭刺客暗殺的孫策在生前就經常如此說。
當孫策遇刺時,衆人當然會想起這話。
然而,卻也有不少人認為:
──對江東人而言,這樣或許反倒是福。
但因後繼者是孫策之弟孫權,所以也就沒人敢公然說出這種話。
周瑜敏銳地察覺到江東的這種微妙氣氛。
因此,他特别謹言慎行。
由于有主戰派的僚友魯肅在,所以可以放心大膽地主戰,不過對于獨立作戰的主張則不得不稍作讓步。
──真正作戰的是我。
于作戰之際,可不必理會劉備。
他的陣營中雖有我方要人諸葛瑾之弟在,但也可不必理睬他。
這是我的戰争。
我……
周瑜自言自語道。
那是個家世重于一切的時代。
周瑜的伯公及堂伯都曾任三公之一的太尉官職。
──我是江東第一名門。
他心裡雖然這樣認定,但卻從未說出口。
因為說出來有違他一向服膺之謹言慎行原則。
孫權的大本營在柴桑,軍事會議也在此地舉行。
周瑜原本赴鄱陽公幹,因軍事會議而被喚回柴桑。
當他返抵柴桑之際,軍事會議已經結束。
周瑜也不以為意,無聊的軍事會議大可不必加以理會。
他立即再度動身,這次是溯江而上。
周瑜的船隻從劉備駐守的樊口通過。
雙方聯盟已經成立。
劉備以為周瑜是前來問候,于是派船遣使攜慰勞品去見周瑜,請他登岸相見。
周瑜卻打發了來使。
——因軍務繁忙,所以不能離開陣地。
若豫州牧(劉備)願前來,我可接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