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大围山旅游狩猎

首頁
    第五章:大圍山旅遊狩獵 12 回到家已是很晚了,張林早就睡覺了,我洗完澡,覺得神清氣爽,就上床睡覺了。

    第二天早上,我們乘坐飛碟隻幾分鐘就來到大圍山景區入口停機坪上,由于退耕還林,廣袤的農村已經恢複成郁郁蔥蔥的森林或原始森林,裡面有各種動物出沒,成了動植物的天堂,一座座現代化的城市就象一顆顆明珠鑲嵌在綠色的森林裡。

    大圍山景區也不例外,到處都是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

    自景區入口,可沿山間公路至山頂,但大凡林壑優美者多在幽僻之處,真正欣賞大圍山風光美景,還是走沿山澗溪流開辟的一條山間小道。

    我們沿溪行,逐漸深入山内。

    因前兩天下過雨,溪水頗激,落差大處,遂成瀑布,峰回路轉,不絕于眼。

    随着海拔的逐漸升高,山色越來越蒼翠,天空越來越湛藍。

     大圍山的美就美在溪水和瀑布,水賦予了大圍山以靈性,如果說山中的溪流組成了山中的整個樂章,那水落石上的水花和飛濺四射的水珠,便構成了極佳的音符。

    大圍山沒有落差太大的瀑布,落差最大的也不過三十米,但由于溪水發源于山巅,曲曲折折的山澗,足以讓溪水任意地跳着各種各樣的舞蹈向山下流去,大圍山瀑布溪流的靈秀便表現在她的富于變化,水随石轉、石因水布,自然的造化和時間的遷易、水流造就了溪流中四處散布棱角已經被磨平的石頭,有大有小、有圓有平,有的作中流砥柱、又有的作阻流水閘,組成了大大小小形态各異的的瀑布石床,或高或低、或高低相成、或寬或窄、或寬窄并流。

    壁立處,瀑布飛流直下,大有一瀉千裡之勢,落于石上,水花四濺如千瓣蓮花盛開,又似珍珠蹦散;平緩處,水流從容流淌,不忘與大石相吻相依,映着溪邊石上的青苔和樹木,似穿着綠綢少婦風雅獨絕,輕輕擺動着身姿。

    大圍山的水清澈見底,清涼柔和,在水流經的地方,細沙鋪底,鵝卵石堆疊,有淺處白色石頭在碧綠的水中異常顯眼,掬水濕面,眼明肌涼,酷暑全消。

    溪水至柔,但又至剛,不管山石如何阻擋,終究趁其間隙一路歡歌奔流向下,淺則積,滿則溢,或婉轉回繞,或直擊立石,或似洪流奔放,或似細絲纖纖。

    山石總欲阻其歸路,卻被消平了腦袋,磨平了棱角,變的十分圓滑,水激處,苔藓不容其生長,卧于溪底的,漸漸被磨的平滑如砥。

    山間的野花和苔藓,最為明智,近水卻不冒犯溪水,選個水不常流卻濕潤的地方,偷偷地生長,自得其樂,還用一簇簇的花朵形成鄙夷的笑容,譏笑石頭的不知趣。

    花朵和苔藓是不怕石頭的,隻要有水的饋贈,她總能生活,像個不關世事的女人,生活的怡然自得,有在大石夾縫中悄然紮根,有在叢石雜亂中閑适開放。

     沿溪可聽山瀑奏出的和美樂章,快近溪瀑,便可聽得轟轟的鳴聲,沒有潺潺小溪流水的柔絹,也沒有大瀑一落三千丈發出的磅礴巨聲,似海濤聲,又似海浪聲,但沒有海濤有節奏,連綿作響有如春雷轟響,但又沒有春雷那麼悶,也不像夏日雷聲雷霆萬鈞。

    近溪,可聞嘩嘩水聲,但還是被轟轟不絕的鳴聲所掩蓋,而落差大處,便像聽千軍萬馬在嘶殺,瀑水落落于深潭,如炮聲不絕,落于淺處似士兵呐喊,山風吹來改變了水流的落處,便如鼓聲陣陣,炮聲、呐喊聲、鼓聲交織在一起,不分清濁,直貫耳中,而遠近大小溪瀑的聲音齊作,更讓人琢磨不透到底多少兵馬埋伏在這山中,但卻無緊張的感覺。

    溪流平緩處,有淙淙聲、有汩汩聲、有嘩嘩聲、有瀝瀝聲,卻一點也不顯得喧鬧,像一個山林中的隐士在緩緩撫琴,讓人心裡的煩躁頓時全無,再聽着風掠過竹林和樹木的沙沙聲,好不惬意。

    溯溪而上,山路随溪流騰挪跌宕,有時需繞過一個山峰,這溪瀑轟轟的聲音便隐隐漸小,至林深處,可聞鳥鳴啾啾,襯着遠處溪流隐隐的轟鳴聲,倒更顯山林的清幽。

     站或坐于落差稍微大的瀑布前平滑的石上,一邊欣賞流瀑,一邊享受溪水送來的清涼,你會樂不思歸。

    其實常如人說的瀑布如白練,一瀉千裡,氣勢磅礴,規模宏大,我覺倒并不能給人心情的放松,真正的體驗那種心無旁挂的閑暇,倒是這鐘小瀑布,水肆虐的流流着,就在面前,她能很自然地滌蕩人心中種種的喧嚣和塵垢,還調皮地用蹦出的涼涼的水珠挑逗你,讓人覺着和自然這麼親近,心情會不自覺地放松, 大圍山的竹子也十分令人心曠神怡。

    我是喜歡竹子的,尤其是大片大片的竹林,挺拔翠綠的軀幹,密密疏疏的枝葉,無不給人以自然秀美的感覺。

    光滑的竹幹,亭亭玉立,一塵不染,如少女的肌膚,被透過竹葉的絲絲陽光照着,像似在沐浴着陽光,微風吹來,身幹輕搖,婆娑輕舞,好象有些羞澀和腼腆;又像美少年,骨骼清秀,玉樹臨風,不落俗塵;又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