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四章 参观游览故宫博物院

首頁
    第十四章參觀遊覽故宮博物院 63 參觀完了天安門,我們就決定順便去參觀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位于北京城的中心,舊稱紫禁城。

    殿宇千門萬戶、樓閣巍峨莊嚴、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素有金色的宮殿之海的美稱。

    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

    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

    是世界文化遺産、标志性建築、獨具特色的世界著名的旅遊景觀—故宮博物院。

    更是我慕名已久、夢寐以求早就想參觀的的地方,今天終于有機會遊覽了。

     我們倆手牽手肩并肩親親密密地走過了天安門,走在中心禦道上,穿過端門,就到達皇宮的正門—午門。

    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紅牆黃瓦、飛檐宏麗的建築就是故宮的正門—午門。

    我們看見它平面呈“凹“字形,上有崇樓五座,正樓是9開間的重檐庑殿頂大殿,東西是四座重檐四角攢尖頂方形亭樓,各以廊庑相連,輔翼正樓。

    整個建築氣勢巍峨,充分體現了皇帝的威嚴。

    午門全部建築,高下錯落,左右映對,勢若朱鳥展翅、翺翔天空,故又常被人稱作五鳳樓。

    正樓設有寶座,左右設有鐘鼓樓,過去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鐘鼓齊鳴,肅穆森嚴。

     我們在午門前拍照留念後,手拉手親親熱熱地走進入午門就開始了宮内的遊覽,我們悠閑地漫步在這似乎是天上才有的瓊樓玉宇般的建築群,我感覺自己在夢遊。

    看前面的河叫金水河,上面五座漢白玉石橋叫内金水橋。

    蓉蓉向我介紹五座橋各有用處:正中的叫禦路橋,供皇帝、望宗室親王走;再外面是品級橋,供文武大臣走。

    引金水河流過這裡,除美觀外還有防火作用。

    一方面故宮内多是木建築,一旦失火可以用河水撲救;另一方面與我國的五行說相關,南方屬火故以水克之。

    由此可見,故宮不僅是集建築藝術之大成,也是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

    她又指着前面這座門向我介紹叫太和門,又俏皮地指着門前這對銅獅子考我能猜出雌雄嗎?我仔細的觀察了一下說東面的是雄獅,前腳踩一繡球,象征權力也象征統一寰宇;西面是雌獅,前腳撫弄一小乳獅,象征子嗣昌盛。

    門旁所立的圖是故宮平面圖。

    我仔細地看了一下,故宮的布局就一目了然。

    故宮是由前朝和内廷兩部分組成的,前朝以三大殿為主,是皇帝發布政令和舉行大典的地方。

    三大殿後是内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禦花園及東西六宮等,這裡是皇帝處理政務,居住享樂的地方。

    現在故宮的陳列體系分宮廷曆史遺迹陳列,東六宮,外東路及三大殿兩庑等為古代文化藝術陳列。

    在故宮這座藝術寶庫中收藏有近百萬件珍貴文物,占全國700座博物館藏品總數的六分之一,成為馳名中外的最大的博物館。

    這裡閃爍着中華民族5000年文化藝術的光輝。

    昔日的皇宮禁地今天回到了人民的懷抱,成為人們參觀遊覽的旅遊名勝,今天我一定要好好地參觀一下。

     走進故宮裡,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規模宏大、氣宇軒昂的三大殿。

    大殿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台基上。

    中國建築主體是木結構,受材料限制,本身不可能很高,聰明的古代人民采用高大的石台基将大殿托起以增強氣勢。

    我們看到如此大的廣場前沒有一棵樹,其原因也是為烘托三大殿的高大,故意制造一開闊的空間;另一個原因就是五行相克的體現,金木水土火五行學說中,土居中,樹為木,而木克土,如果種樹恐怕不利于中央統治。

    古人在建造故宮時可謂用心良苦。

    殿前三層漢白玉台階上有銅鼎18個。

    露台上分列兩旁的銅龜銅鶴寓意龜鶴延年。

    東面的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西面的嘉量是中國古代的标準量器,放在這裡象征皇帝公正平允。

    殿前左右各有一對镏金銅缸,是清乾隆年間鑄造成的,每缸重約2千克,也稱門海,放在這裡用于防火,取意缸置于土上,土生金,缸中貯水,金生水,而以水克火。

    正中的大殿是太和殿,就是人們常說的金銮寶殿。

    蓉蓉向我介紹說:大殿面寬11間約64米,進深5間約38米,高26.92米,加上台基高度,通高35.03米,大殿面積2377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物。

    我看見殿内寶座四周的6根大柱為蟠龍金漆大柱,金光燦燦,因為這裡是宮内最神聖的地方,所以殿頂,彩繪等都采用官式建築中最高等級。

    殿内金漆大柱當中就是皇帝的寶座。

    設在地平床上。

    寶座左右有對稱的仙鶴、香筒等陳設,這些都是銅胎嵌絲琺琅制品。

    座旁有孔雀做的扇。

    我們擡頭往上看,寶座上方是金漆蟠龍藻井,藻井為覆鬥式,井中有盤龍,龍頭下的圓球叫軒轅鏡。

    相傳軒轅鏡為軒轅氏黃帝所造,将它懸于寶座上象征江山正統,但現在寶座與軒轅鏡并不上下相對,據說是複辟皇帝袁世凱登上寶座,擡頭見軒轅鏡懸在頭頂,怕球掉下來将他砸死,于是将寶座後移。

    軒轅鏡下紫宸台上就是楠木金漆雕龍寶座,它是皇權的象征。

    太和殿内外裝飾壯麗豪華,但皇帝并不是天天在這裡,隻有元旦、冬至、萬壽節(皇帝生日)及重大慶典如冊立皇後,派大将出征等日子,才來此登臨寶座以示尊嚴。

     我們轉過太和殿,看見眼前這座單檐四角攢尖镏金寶頂的方形殿宇叫中和殿。

    大殿深廣均為5間,長寬均為24.15米。

    皇帝到太和殿舉行大典前,先在此小憩,接受内閣大臣等官員朝拜,然後再去太和殿。

    皇帝到天、地、日、月壇,祭祀的前一天要來此看祭文,到農家壇親耕要先來此閱視種子、農具。

    清朝皇帝每10年修一次玉牒,要在此舉行隆重的儀式,殿内陳列着乾隆年間的兩頂肩輿,就是轎,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八擡大轎。

    中和殿後是保和殿,面寬9間,進深5間。

    它的功用有很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就是殿試。

    這是封建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考試。

    被錄取的進進士,前三名稱鼎甲三元即狀元,榜眼,探花,其他稱“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能參加殿試是很不容易的,要經過童試、鄉試、會試三級考試錄取後才是殿試。

    如果一個文人在各級考試中都是第一名叫連中三元,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保和殿後位于丹陛禦路上的大雲龍石雕,蓉蓉又向我介紹說是故宮内乃至全國最大的一塊石雕塑,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

    重約250噸,我聽了自咂舌。

    這塊石頭産自北京郊區房山。

    如此大的石闆在當時沒有現代機械設備情況下運輸極為困難,當時人們采用在路上潑水凍冰用滾木等方法進行運輸,我聽了感歎道:皇帝老子為了自己裝門面真是不怕累死人。

     走過了三大殿,現在我們所在的這個東西橫向的廣場叫乾清門廣場,它是前朝與内廷的分界地帶。

    内廷是皇帝的居住區,這座門叫乾清門,清康熙皇帝曾在此禦門聽政。

    乾清門内就是總稱後三宮的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

    乾清、坤甯象征天地乾坤。

    乾清宮東西兩面的日精門、月華門象征日月。

    圍牆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