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賢首所說偈也。
今所引全同。
師雲。
趣者四句也。
非趣者非四句也(雲雲)。
理教釋義等者。
論迹義并四論玄。
理教釋(ヲハ)雲豎論表理。
因緣釋雲橫論顯發也。
應知”。
所言互相釋乃至如經等者。
槃經第十七梵行品文也。
二谛義私[訁*巳]雲。
而撿經說無深識世谛等文。
準深識第一義等文釋之而已(雲雲)私雲。
二谛章論迹義同引此經文立因緣釋義。
然二品釋頗異也。
二谛章意說世谛。
令識第一義者。
俗(ハ)真(ノ)義(ハ)真(ハ)俗(ノ)名也(為言)故說第一義令識世谛義。
例之同。
應知。
論迹義雲。
今明何故說世谛。
隻為欲令識第一義。
豈不是真以俗為義。
俗是真之家之所以也。
故真以俗為義(雲雲)二谛章雲。
既說世谛令識第一義谛者。
則俗為真名。
真為俗義也(雲雲)一邊釋略之。
例上可知。
對此等釋可見前料簡。
兩所解釋何有其所以。
思之(雲雲)。
四無方釋義等者。
應章有委釋可見。
古雲問。
四種次第如何。
答。
二谛章雲。
然此四義次第不得前後。
何者第一就世俗以釋義。
俗浮虛義風俗義且約情釋也。
第二漸深。
明俗真義。
真俗義也。
第三從真俗入不真俗。
從用入道。
第四悟道竟從道起用。
此次第相生也。
就真俗釋此四義。
例一切因果人法等。
皆爾也(已上)問。
章已釋四義次第不得前後。
而何處處解釋次第不同乎。
答。
其不同何同今玄。
列次第如文。
論迹義略有三種。
一者橫論顯密二者豎論表理。
三者依名釋義。
此即因緣顯道依名次第也。
此等皆違章次第焉。
章列依名因緣顯道無方。
終結雲此四義次第不得前後等。
次第不同大旨如是。
有何意乎。
複雲。
古來義雲。
依義次第别之者。
皆須如章。
今玄并論迹等非依義次第别。
此若依義次第不可與章異。
一義如此。
若又會者。
或有從因緣用入道機。
或有從依名直入道機。
又依名此無間法。
後三此出世法故列依名于前。
又有依名同出世法。
而體同上用義故。
置依名于後。
列次不同皆非無所以。
如此思惟(雲雲)師雲。
章随義次第。
[?*餘]悉随根次第(雲雲)。
所言一中等者。
師雲。
一義雲。
一中者體中不二之理體也。
一義雲。
一切所有中道(ヲ)含(ヲ)呼(ニ)為一中也(雲雲)古雲。
八不義初引華嚴經雲。
文殊法常爾也。
三唯一法。
一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
更無異趣也。
二谛義及重牒八不雲。
名為圓中。
大乘:正法一切皆實故也。
疏第二雲。
具足真俗非真俗義乃圓正(雲雲)此師後義同欤。
所言二中者則約二谛辨中等者。
古雲。
文義要雲。
此二中者。
又是體中·用中為二也。
此料簡意者。
約二谛門分體用時者。
真谛為體俗體為用。
即一假一中之廢立故(雲雲)私雲。
此古料簡意一中(モ)二中(モ)同欲攝一切體用中道盡故雲爾(見)思之。
師雲。
一義雲。
上一中谛理。
今二中教門。
前後合論都是三中道也(雲雲)一義雲。
此二谛具有離門合門故。
今二中可收攝于一切中也(雲雲)。
所言四中者。
問。
約四種中道分别體用等義雲何。
答。
古雲。
問。
中實中與假中相對辨時。
以今四中雲何可化屬乎。
答。
前三中約中實内明之。
第四成假中即當中假之中。
如就成假中分别單複疏密等。
皆此意也(文)又雲。
問。
以今四中約五重階級分别之者。
其相如何。
答。
前三中約第一階中實。
委明三種。
第四成假中。
此第四階體中也。
第三階用假中(ハ)此假上不自離邊二義故。
合為假之假也。
問。
今以此四中約假前中與假後中。
相對明之其相如何。
答。
前三中。
此假前中。
第四成假中。
此假後中也(雲雲)(已上)此中雲。
假中者。
中與假被成中雲心也。
祖師雲。
成假之假有體假用假二義(雲雲)若體假成于假中意得。
今古義不應。
若用假如上雲(雲雲)師雲。
就此四中分别體用略有三義。
一義初三中實中。
亦名破性中第四體中也(上古雲此義也)問。
絕待中為中實攝者。
未知中實通體用。
為此用為是體乎。
答。
師雲。
體中返理在絕言也。
用中亦爾。
且約伏邊。
偏盡中義不可立。
強名中故(雲雲)問。
何故強前二為中實乎。
答。
私雲。
第四成假假第三階共攝之故。
前三悉為初階攝欤。
思之。
一義雲。
第四通破性中。
初二二谛用中。
第三體也。
一義雲。
初二中及第四通破性中及二谛用中。
第三體中也(雲雲)此等皆于無分别中一往分别。
不可定執(雲雲)。
玄故此論者。
中論第二本際品。
破生死始終中間文也。
就成假中有單複等者。
師雲。
中假義者。
一義雲。
指廣章中假釋品也。
一義雲。
大乘玄本有二十卷。
未度中有中假章(雲雲)私雲。
就單複單單複二谛單複。
今釋單單複見”。
外道說中者僧佉人言等者。
準知百論下卷破空品中所說。
如是外道名無說法。
有無相不可得故。
四句中是第四句也。
廣彼品見。
問。
槃經中外道三大經無非有無(雲雲)百論何故言外道有之乎。
答。
破空品疏答此問雲。
槃明無者。
無有顯了辨非有非無中道。
論言其有者。
如聲不名大小等也。
又槃明無據理實無。
今言有者據盜得耳。
又槃言無如蟲不知字。
今言有者偶得字文(已上三義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