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玄问答第七(涅槃义玄第三下)

首頁
    性淨涅槃有萬德亦得(雲雲)。

     問。

    修成涅槃以何為體耶。

    答。

    以萬德為體。

    又以正法中道為體也。

    問。

    雖有二義且雲正法中道義不明。

    夫正法中道是性淨涅槃體也。

    修成涅槃且以中道為體者。

    性淨方便相濫。

    正法修成難辨。

    然何與性淨涅槃同以正法中道為體耶。

    答(文如上)。

     問。

    付性淨方便二涅槃且性淨涅槃可有萬德耶。

    答。

    玄雲。

    有二釋。

    一雲。

    有萬德。

    今明。

    無萬德(雲雲)。

     問。

    性淨涅槃亦名本有涅槃依勝鬘·起信等經論之所說。

    如來藏中具過恒河沙性得法門。

    專可雲有萬德。

    依之淨影大師所釋。

    具過恒沙淨法滿足(雲雲)今依何道理雲無萬德耶。

    答夫性淨涅槃者亦名正法涅槃即以正法中道理為其體。

    但以平等一味性名其德故不如方便涅槃有萬德之相雲也。

    但經論中說性淨法門中有恒沙功德者。

    約萬德之體為論也。

    故玄文雲。

    今明無萬德但以平等一味為正法涅槃。

    若言萬德故明性淨涅槃有萬德亦得(雲雲)(猶可劬勞之)又雲。

    涅槃有二種性淨涅槃·方便淨涅槃。

    亦名本有涅槃·始有涅槃。

    亦名正法涅槃·修成涅槃。

    别而為論。

    性淨涅槃體者。

    正法中道為體。

    修成涅槃以萬德為體。

    然至論其體但以正法中道為二涅槃體(文)。

     問。

    付涅槃三德且顯三業自在故。

    明法身·般若·解脫三德。

    爾以何德顯口業意業耶。

    答具般若故口業自在。

    有解脫故意業自在(雲雲)問。

    般若是智慧内朗。

    正是意業自在也解脫者無累之德。

    其相當無礙辨之德。

    正可顯口業自在也。

    答。

    其義亦可許之。

    然說法除疑之用正在智慧德。

    煩惱覆心不得解脫故解脫德顯意業義勝也。

     玄雲。

    所以三德為涅槃者略有四義○二者欲顯如來三業自在。

    有法身故身業自在。

    具般若故口業自在。

    有解脫故意業自在(文)。

     問。

    付三德四義。

    且第三義意。

    法身依何義立之耶。

    答。

    無感不應名法身(雲雲)問。

    無福不備。

    名法身可雲也。

    既雲無境不照名為般若。

    雲無累不盡體解脫(雲雲)既盡累又可備德。

    德有福智。

    智是般若也。

    福當法身。

    其義決然也。

    今言無感不應者。

    偏論化用不明自德。

    其義似缺減。

    雲何可成之耶。

    又法身者正可當法性身。

    何今論應用耶。

     答。

    無感不應者。

    顯佛身本即當福德也。

    但雖舉應用。

    意顯感應之本。

    依法身起應用。

    總言無感不應。

    非唯取其迹也。

    若但迹者。

    應迹各别也。

    何得雲無感不應耶。

    故知總取本迹雲并應雲即名法身耳。

     問。

    涅槃名滅度。

    爾何釋其義耶。

    答。

    玄雲。

    今明。

    因滅果度。

    亦明。

    小乘言滅。

    今過小滅故言滅度。

    又凡夫滅而更生。

    今是永滅訖(文。

    此有三解也)問。

    生死因無常故雲滅者。

    果亦無常。

    何不雲滅耶。

    若爾亦應雲因度果滅俱滅俱度。

    例如破成實師法滅人度義耶。

    次小乘亦名滅度。

    如法花明。

    昔小執雲。

    爾時心自謂得至于滅度。

    述昔小教了。

    我雖先說汝等滅度(雲雲)豈以過小滅而名滅度哉。

    付第三義雲滅雲度。

    其義無異。

    雲滅度時何異凡夫滅耶(義章可見)。

     答。

    因滅果度者。

    經雲度脫苦衆生雲未度者令度。

    如此等多就苦果明度也。

    言斷惑證滅者多就煩惱論之。

    故今且雲因滅果度欤(經雲。

    滅除煩惱涅槃雲雲)。

     次雲。

    今過小滅故言滅度者。

    大乘滅度有此義耳。

    若小乘滅度者。

    但依餘義此有何妨耶。

    次雲。

    今是永滅說者。

    重置度言。

    意顯永滅故。

    雖滅之與度其義全同。

    更以重言顯其别義有何疑難耶。

    況滅者是滅亡義。

    度者乃過度謂也。

    凡夫滅而更生。

    故滅義短也。

    無學滅而永不歸。

    故滅義乃長也。

    過度者謂滅之彌長耳。

    問。

    付五住斷位且菩薩何位斷盡見一處住地耶。

     答。

    十解斷盡(雲雲)問。

    十信位名善趣菩薩。

    已于十信位離惡趣生。

    即可盡見谛煩惱。

    與小乘初果齊。

    如何至十住位方斷盡之耶(十解者即方便也)。

     答。

    菩薩從初心專大悲利物行不樂求疾滅。

    而修行增進時。

    自然斷道起耳。

    不增強勤勵斷道。

    故斷惑遲晚。

    非是道劣不及二乘斷惑耳。

    玄雲。

    今明。

    十信伏見一處住地。

    十解斷盡證人無我解(文)。

     問。

    菩薩何位斷盡見惑耶。

    答。

    今明。

    十信伏見一處住地。

    十解斷盡(文)問。

    凡夫我相障于初地斷之。

    四地斷身見。

    六地除二我(見義章)故知見惑斷位非一時遙及地上。

    而何雲十解位盡之耶。

    答。

    地上斷見惑者。

    應是習氣之障故。

    寶窟雲。

    若此四住起正使者。

    若治斷時無明不必斷。

    論其習氣。

    要斷無明盡習氣方盡(雲雲)玄雲。

    十解斷盡證人無我解(雲雲)甯至十地方始證人無我耶。

     問。

    欲愛·色愛·有愛三種住地同至初地初心斷盡之欤。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