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大乘意明斷惑義耶。
問。
無所得二慧俱斷煩惱耶。
問。
金剛無礙佛智解脫斷惑障(雲雲)爾者即以無礙道遮未來惑耶。
問。
金剛無礙道位元品無明俱起耶。
問。
如以金剛為無礙佛智為解脫。
以地前為無礙以初地為解脫耶。
問。
地前三十心有斷惑耶。
問。
七地已前菩薩有斷惑義耶。
問。
唯佛斷惑爾前不斷(雲雲)爾依何說成此義耶。
問。
以地持所說清淨等三智于權實二智何分别耶。
問。
付加行等三智。
且加行智唯地前起之欤。
問。
攝論所說一切智等四智于空有二智何分别耶。
問。
依法花明佛智如來智等四智。
爾攝論所說同之耶。
問。
以四無礙智分别真俗二智時。
樂說無礙通二智耶。
問。
付婆沙所說我生等四智。
且所作已辦滅智後。
說不受後有苦智。
有何故耶。
問。
付法住等五智。
且願智相如何釋之耶。
問。
付法住等五智。
且無诤願智依何禅起之耶。
問。
付法住等五智。
且邊際名如何釋之耶。
問。
付法住等五智。
且泥洹智以非三界法為所緣境耶。
問。
以法住智何分别四谛智耶。
問。
無诤智以何法為所緣境耶。
問。
以十一智攝入二智時如何分别之耶。
問。
四眼中具二智。
佛眼亦具二智(雲雲)依何文成此義耶。
問。
付十二因緣觀。
且七十七智從無明觀之耶。
問。
四十四智從果起之。
有何故耶。
問。
就常無常門。
且常智照虛空常者實相虛空欤。
問。
常智還自照智者。
後得智照正體智欤。
問。
無常智照常凡有三句。
爾照非數滅常義有耶。
問。
無常智照常智義有耶。
問。
初地已上菩薩證真如佛性。
爾能證智慧可常耶。
二十九條。
大乘玄問答第九(二智義之餘玄第四之下)
問。
大乘意明斷惑義耶。
答。
有斷不斷二義也。
問。
且付不斷義有疑經雲。
一念相應慧斷煩惱習(雲雲)又若不斷煩惱之迷何能得無漏聖慧耶。
文理共違者。
何得成其義耶。
答。
玄雲。
如上推之。
即畢竟無斷。
如此了悟即是斷也。
所以然者。
于一切處求解惑無從。
即心無所依。
心無所依即衆累清淨。
故名為斷也。
斷與不斷不相違(雲雲)上文雲。
今請問之。
為有惑可斷耶。
如其實有即不可斷。
又經雲。
若法先有後無。
諸佛菩薩即有過罪。
雲何言斷。
如其無惑竟何所斷(等文)問。
涅槃經雲。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雲雲)今何雲即有過罪耶。
答。
無生觀不壞因緣之義也。
問。
無所得二慧俱斷煩惱耶。
答。
玄雲。
無所得空有俱能斷也。
但不二而二開二慧不同。
實慧能斷方便不斷也。
問。
且付二慧不同義空有權實二慧雖異。
何不俱斷惑障耶。
夫觀因緣空者。
性執有即斷。
若觀因緣有者執空迷方可斷。
依之明中假之伏斷雲。
自有中伏假斷。
如求性有無不可得故名非有非無。
目之為中。
此但伏性有無猶未斷也。
次明假有假無即性有無始斷。
所以然者。
識假有假無即知畢竟無有定性有無。
故名假斷(雲雲)(亦有假伏中斷及假伏假斷中伏中斷之義具可見文)答。
空慧為本故開二慧不同之時。
但雲以空慧本斷惑。
可理實空有及中道慧俱斷惑也。
玄文略如初重答也。
又上文雲。
涉有即屬方便之巧無者。
由般若之力(雲雲)。
問。
金剛無礙佛智解脫斷惑障(雲雲)爾即以無礙道遮未來惑耶。
答。
以解脫道遮未來惑。
無礙道未遮未來惑也。
問。
無礙正斷位惑障不現前兼遮未來惑。
佛智解脫累外而生證其數滅無為。
是常途之道理也。
若爾遮未來惑事何非無礙道力為解脫道功能耶。
答。
誠難思。
但今以解脫道遮未來惑者。
鎮無惑之處故名遮斷也。
若直約令未來惑于此念不起者。
可開無礙道之力也。
言一念正觀惑不現前。
即無礙正道斷之時。
即未來惑于此時不現前義成已。
其解脫道非但累外生即鎮無惑之處令永不起也。
問。
佛道最上利根故即以金剛無礙道力令永不起。
何辨解脫之力耶。
答。
根本無明住地常行不斷也。
然今以無礙道令不現前名為正斷。
令其永不起方名遮斷欤(此義可委習定之)玄雲。
此義舊有二師。
或言金剛心斷或言佛智所斷。
即薩波若斷。
今明。
大品雲。
菩薩無礙道中行。
佛在解脫道中。
行無一切暗。
詳此文意。
無礙解脫俱有斷不斷義。
若一念正觀惑不現前即無礙正斷。
解脫出居累外故解脫不斷。
故雲佛在解脫道中行無一切暗也。
若言解脫續于無礙鎮前無惑之處遮未來惑不得續生。
即有遮斷故亦名斷。
無礙正斷故得言金剛惑盡。
未有解脫遮未來惑得雲不盡。
故盡與不盡二既不違(文)(無礙道有不盡義即成不斷義也)。
今案。
此文依解脫相續全無惑可起時故雲鎮耳。
理實無礙正道力亦令永不起欤。
梁攝十雲。
初刹那為次第道。
第二刹那為解脫道。
初刹那壞現在惑令滅。
第二刹那遮未來惑令不生(文)(秘之)。
問。
金剛無礙道位元品無明俱起耶。
答。
難定。
問。
兩方有疑。
若與無明俱起者。
無礙正斷位惑不現前。
又雲。
無礙正斷故得言金剛惑盡。
未有解脫遮未來惑得言不盡(雲雲)不言金剛位中有無明故為不盡。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