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因果為用(雲雲)考其旨歸于宗旨中論其體用也。
是故一因一果辨其用也。
正法中道即正因佛性也。
況複法花玄明十七種大意。
第八即雲。
複次欲明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故說是經。
○此經始未多有佛性雲文。
方便品雲聞佛知見使得清淨。
即是佛知見者。
謂佛性之異名。
衆生本有知見(乃至)晚見法花論。
明佛性義有七文。
今略引二文○諸法實相者。
謂如來藏。
法身之體不變故○次第二文釋法師品雲。
知去佛性水不遠故得成三菩提(雲雲)。
既雲欲明佛性。
今何雲傍義耶。
答。
說經因緣明十七種者。
非必正宗。
今就大意更辨傍正也。
又十七種因緣者即正宗也。
但于正宗中更複分别傍正耳。
此即轉勢明義欤。
又廣明者以言說之廣為正宗耳。
非謂佛性是隐密之說也。
問。
非見佛聞法有感應義可雲耶。
答。
有問。
凡論感應不可過見佛聞法。
然何如何雲耶。
答。
玄雲。
感者不同。
略有四種○四者不見佛不聞法直感神力密益(文)。
問。
付感應體且唯以善法感見佛耶。
答。
善惡俱感也。
問。
唯可以善因感佛之來應也。
夫佛□□□善所成人也。
見佛二可依善行之力。
善根未熟者不能見佛身惡是障道之基。
隻是可見佛之障。
而何雲善惡俱感耶。
答。
玄雲。
今明善惡感者。
将滅惡可生善(文)。
問。
以已生善可為機感體耶。
答(雲雲)問。
兩方若以已生善不為感體者。
玄雲。
今明三世善感(雲雲)若亦通已生者雲可生善(雲雲)可生者唯在未來。
若已生何雲可生耶。
答。
玄雲三世善感。
明知亦取已生也。
但雲可生善者。
且對将滅惡耳。
意者有善可生時佛為緣令其善得生。
此則以已生善為種引未生善也。
謂于已生善上論其功能也。
玄雲。
今明。
三世善感。
過去現正感。
未來傍感。
故經雲。
過去久修善根及今念佛得見如來。
今明善惡感者将滅惡可生善(文)問。
造像經書于正應表應如何判之耶。
答。
故為表應非正應也(文)問。
形像經卷何必非正應耶。
或佛自圖八相或留形像于白疊之上。
何非正應耶。
又經書既是正法也。
以色表義可雲正應也。
若如所言者。
四依傳佛說正法。
所傳正法豈非正應耶。
何唯雲經書。
亦可以菩薩語言所誦非正應耶。
答。
今言造像書寫者。
但是衆生所作也。
若佛自作影像等非所論。
故彼可是正應攝欤。
或猶是表應類欤。
至書寫者。
玄雲。
雖是正法既由衆生書寫亦相從應也(文)至四依等所誦者可是正應攝。
與佛說極相似故。
或可雲亦表應之類欤。
可劬勞之。
尋雲。
經名表應者應身雲欤。
玄雲。
佛滅度後有形像及經書。
此名表應。
非為正應。
所以然者。
以丈六及言教觀機而現既其應機。
應謂之正應。
衆生見聞之後故。
造像表其所見。
寫傳其所聞。
既有由衆生非正由佛。
故為表應非正應也。
今若相從說者。
亦入應中。
何以知之形像既相從入佛寶。
何為不得相從入應。
經書雖是正法既由衆生書寫亦相從應也(文)。
直雲表應與相從入應其意少異也。
問。
付真俗并觀義有四重階級(雲雲)爾以初發心為一階之并觀耶。
答。
四階者。
初地·七地·八地·及佛果也。
故初發心非其類。
問。
菩薩初發心位既得無生正觀也。
故先舉諸師異說(雲)(果代靈味寺寂亮也)靈味師初地并觀。
什肇七地并觀。
成論師八地并觀。
已雲今謂從初發心則學無生習于并觀故。
涅槃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文)中論疏雲。
無階之階級不壞五十二位。
階級之無階唯一無生(雲雲)故知初心亦是無生位也。
今辨四階并觀。
何不論之耶。
答。
地前是學觀故。
若通門者可加之也。
若具證無生正在地上故。
于地上論四階耳。
玄結雲無生具在四處。
衆師偏執。
一徒以失其旨(雲雲)。
問。
六地已還定惠不等也。
爾如何辨其定惠多少耶。
答。
智度論雲。
前三地惠多定少。
後三地定多惠少。
故定惠不等(文)問。
四五六地是惠行成就位也。
問。
付四階并觀證佛地無生引維摩經文。
爾何文耶。
答。
文于佛道心已純熟之文也。
問。
此歎淨名居士之功德也。
此菩薩第十法雲薩埵等覺無垢大士也。
位在因位究竟邊學佛地功德。
于學習分其心可純熟。
若爾隻是勝進分功德也。
何忽為佛地無生耶。
凡經論說佛智究竟。
其文甚多。
今何強引歎菩薩之一說耶。
答。
玄雲。
四者八地雖無功用猶未究竟。
究竟無生在于佛位。
方便品雲。
久于佛道心已純熟。
當知是佛地無生金栗如來。
則依斯文已顯無生具在四處(雲雲)淨名是金栗如來化身雲說有也。
尋雲。
佛地無生理在絕言。
何勞引證文耶。
大乘玄問答第十
永正十一年八月上旬之比千代丸(仁)申付令寫者也。
願遁蟲鼠水火之難遠傳萬代之學徒矣。
末學英訓(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