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玄问答第九(二智义之余玄第四之下)

首頁
    言未遮未來惑故不盡。

    故知無有無明俱起也。

    若言金剛心位現在無惑者。

    傍釋中解金剛心雲。

    未除一念元品已來。

    一刹那惑在。

    又雲。

    以因對果。

    金剛心内猶帶分别故惑非永無(雲雲)良以無明住地難斷惑。

    唯佛智猶深之。

    等覺金剛猶是因位也。

    何能得不起耶。

    況因位是有為般若也。

    猶未出生滅之迷。

    又暗惑心體即名無明。

    如何以生滅妄想心不為無明惑障耶。

    答。

    玄雲。

    但了煩惱本因不生今亦不滅即是實相故名會實相斷(雲雲)又雲。

    若了悟金剛本不生滅。

    即金剛是佛故不轉不謝。

    是故經雲。

    一切衆生本來寂滅不複更滅也。

    出妄謂之心息生滅之見。

    故名為謝。

    約了悟之者前謂生滅今悟無生滅。

    是故名轉(雲雲)今案之有二義。

    一義雲。

    金剛終一念位猶有無明現前。

    以是有為般若未得無為般若故。

    而言無礙道惑不現前故名為盡。

    而未遮未來故言不盡者。

    且約與心别體惑言之。

    其金剛心體即無明者。

    即無礙道體正悟無生滅中道。

    即因中究竟親引果德故。

    且言惑不現前。

    理實心體猶是無明亦是不盡也。

    又一義雲。

    金剛一念了悟心體無生滅故實無無明。

    而言帶無明惑者未來無明容起故。

    若無解脫道續起鎮無惑處者。

    現雖無惑而後容起故言帶生滅。

    如此義故名有為般若。

    故仁王疏雲。

    以因對果心内帶惑。

    非是永無故言伏也(雲雲)既雲非是永無。

    故知約現在得言無惑。

    與此玄文相會也(二義俱可用之。

    但後義是玄正意耳)仁王疏雲(受持品)第一簡因異果者。

    雲習忍至灌頂皆名為伏者。

    從習忍至金剛未除一念元品已來。

    一刹那惑盡在。

    通而言之故名為伏。

    又雲。

    以因對果心内帶惑非是永無故言伏也(雲雲)一卷疏雲。

    又一雲。

    以因對果金剛心内猶帶分别故。

    惑非永無故雲伏也(文)又一卷疏釋無礙道無常雲。

    以能無生無滅者明能除彼生滅煩惱。

    亦可。

    若知因即非因知起即非起。

    故雲以能無生無滅也。

    此心若滅則累無不滅者。

    是元品無明心也(雲雲)三卷疏雲。

    初雲。

    此心者無明住地心。

    若滅者無明住地滅也。

    明因道離生滅也。

    言則累無不滅者。

    明累外遣障也(雲雲)此文明雲因道離生滅也。

    又仁王疏上卷雲。

    生滅空者是無礙道空故。

    璎珞經雲。

    等覺菩薩與妙覺佛生滅為異。

    此明法身帶于生滅(文)。

     問。

    如以金剛為無礙。

    以佛智為解脫。

    以地前終心為無礙道。

    以初地始心為解脫道可雲耶。

    答。

    今謂。

    不然(雲雲)問。

    初歡喜地是分證佛也。

    法花論為阿耨菩提也。

    如以金剛為無礙。

    以十回向終心為無礙。

    如以佛果為解脫。

    以初地可為解脫也。

    依之他師存此義如何。

    答。

    準小乘義七方便伏苦忍斷之。

    于聖道中自開無礙解脫大乘。

    亦爾初地中自有無礙解脫耳。

    玄雲。

    問。

    般若為無礙薩般若為解脫者。

    得言地前為無礙初地為解脫不。

     答。

    有人雲。

    亦得。

    如此小乘即苦忍之前。

    習行未久。

    但伏非斷。

    大乘地前。

    修行積時。

    是時能斷也。

    今謂。

    不然。

    大小乘義乃優劣懸殊如來制立大格相似。

    小乘即七方便伏苦忍斷之。

    大乘三十心伏初地斷也。

    初地中自開無礙解脫。

    無礙正斷解脫遮斷。

    如上釋也(文)義章釋與今有人義同也。

     問。

    地前三十心有斷惑耶。

    答(雲雲)問。

    兩方有疑。

    若有斷惑者。

    玄雲。

    大小乘義乃優劣懸殊。

    如來制立大格相似。

    小乘即七方便伏苦忍斷之。

    大乘三十心伏初地斷之也(等文)三十心位不論斷惑。

    明知無斷惑也。

    若言無斷惑者。

    傍文依三藏師釋雲。

    十信伏見谛十解斷見谛十解伏思惟十行斷思惟(文)地前斷惑分明于此文也。

    涅槃義文雲。

    今明。

    十信伏見一處住地。

    十解斷盡。

    十解伏欲愛住地(乃至)初地初心斷四住地盡。

    初地已上斷十重無明(雲雲)此文明地前斷四住地至初地乃盡見也。

    地前斷惑不可诤之耶。

    答。

    準諸文意。

    地前菩薩斷四住煩惱。

    但雲地前伏惑初地斷者。

    依十重無明論之欤。

     問。

    七地已前菩薩有斷惑義耶。

    答。

    地上菩薩正斷惑障也。

    問。

    釋論雲。

    初地未舍結七地方斷結(雲雲)解義家專可依龍樹解釋也(依之他師作此釋)答。

    初地已來但斷粗累未除細惑(雲雲)玄雲。

    問。

    若地前伏初地斷者。

    何得釋論雲初地時未舍結七地方斷耶。

    答。

    衆師不同。

    生公用大頓悟義。

    唯佛斷惑爾前未斷。

    故佛名為覺爾前未覺。

    瑤師用小頓悟義。

    七地方斷。

    引向文證之。

    今明。

    皆無所妨。

    大經雲。

    唯佛名眼見佛性。

    十地已還皆稱聞見。

    即唯佛斷惑爾前不斷也。

    初地已來但斷粗累未除細惑故雲不斷。

    七地除細故言斷耳。

    故各有其義不應偏執(文)涅槃義雲。

    十解斷見谛盡也。

    今雲。

    初地但斷粗累者。

    據習乘及無明住地耳。

     問。

    玄雲。

    唯佛斷惑爾前不斷(雲雲)爾依何說成此義耶。

    答。

    玄雲。

    大經雲。

    唯佛名眼見佛性。

    十地已還皆稱聞見。

    即唯佛斷惑爾前不斷(文)問。

    此應是約斷惑究竟說眼見佛性。

    何以之證金剛已還未斷惑義耶。

    仁王般若中說至金剛頂皆名為伏。

    又即大經雲。

    唯佛一人斷有頂種。

    以如此文可成此義也。

    答。

    案義意仁王經意通而言也。

    故名為伏者。

    等覺已還通皆有伏惑也。

    非無斷惑故。

    雖雲皆名為伏不可以證無斷惑之義也。

    大經唯佛一人斷有頂種文。

    明盡處之文也。

    又外證之但雲眼見佛性之文可以為證欤。

    若因位明分斷無明義者。

    應說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