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萬行引此涅槃文也)玄教迄義雲。
今謂從初發心則學無生。
習于并觀。
故涅槃之發心畢竟二不别(雲雲)(靈味雲。
初地并什肇雲十地并成。
論師雲八地并今義異之)。
華嚴賢首菩薩品雲(第七卷)于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現成佛道(文)。
涅槃疏七雲。
如華嚴所明。
十住初發心便能八相成道(乃至)今時所判。
十信初心去是初依住(雲雲)提婆品疏雲。
然十信菩薩亦能八相成道(雲雲)。
華嚴梵行品雲(第九卷半)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一切法真實之性。
具足惠身不由他悟(文)與初發心時。
即是佛故之文意可同。
而釋文各異。
可案之。
且雲本文。
雖同但釋是文處。
則故作别釋。
可非本文意别也。
或經本文先後說則義欤。
方便品疏雲。
十地經雲。
如是十地義說。
佛之根本。
即十地為本佛。
為其末又言如是。
十地義從佛智慧出。
即佛為本十地為末(文)。
大品疏六雲。
如十地與佛身為本。
末從佛智慧海于生十地。
佛為本。
十地為末。
如是十地義諸佛之根本。
十地為本。
佛為末(雲雲)問。
第三雲○有因而果前故。
華嚴雲如是十地義。
從佛智海出(雲雲)問。
十地如何從佛智出乎。
答。
案十地論意。
佛有衆德。
而開佛果功德。
為十地之漸得一切德也(更尋)。
問。
付佛乘因果。
且于菩薩位總開幾種乎。
答。
所以因中開為十地(文)問。
地前有三十心何隻雲十地乎。
所以論疏雲。
無階級之階級。
不壞五十二位(雲雲)如何。
答。
玄雲。
雖複不二而開因果。
二菩提心為因佛。
則是果此是一重開也。
又明果不可頓階所以因中開為十地。
此是第二重開也。
如是于一一地中。
或更開為三。
乃至為四。
如初地先開為十。
回向乃至十信等。
斯則初地為始。
十地為終(文)意雲以真悟為因。
因中開十地。
然十信乃至十回向者。
但是十地家之方便。
乃屬初地耳。
亦是第三重開出也。
問。
涅槃經中。
說十二因緣義。
雲十地菩薩但見其終。
不見其始諸佛。
如來始終俱見(雲雲)爾宗家如何釋之乎。
答。
十地非初。
故雲不見其始。
則是第十故言見終(乃至)果既不開。
所以始終俱見(雲雲)問。
法雲地位。
設雖非初地勝。
必于劣得自在深。
心于淺位通達也。
何雲非初故。
不見其始耶。
與而言之者。
上所于有說意。
雲十地去初地遠故言不見其始(雲雲)又有人言十地菩薩。
去終近故雲見終(雲雲)與此等釋有何異乎。
又佛果不開故。
始終俱見雲。
專不可爾。
但可依智慧。
明味論見不見義。
更不可任開合義明之乎。
答。
此釋有深旨。
謂十地在終故。
雲見終不見始。
準此初地在始。
故亦可雲見始不見終。
佛果不開分。
故不分始終見不見。
故隻雲始終俱見也。
經文舍深義說之不可以常途意解之欤。
玄雲。
又涅槃經雲。
十地菩薩但見其終不見。
其始諸佛如來始終俱見。
諸師釋此文種種不同。
或言十地菩薩未斷無明故。
言不見其始。
而伏惑已同去佛。
近故言見終也。
又十地菩薩。
去終近故。
雲見終去無明。
住地遠故。
言不見其始。
又雲十地去初地遠故。
言不見其始。
但見其終。
佛既衆惑已盡。
因圓果滿故雲始終俱見。
一師雲○斯則初地為始。
十地為終。
十地非初。
故雲不見其始。
則是第十。
故言見終。
亦得對言初地見始不見終也。
果既不開。
所以始終俱見。
此故是無始終始終不見而見也(文)(此約十二因緣論始終也)。
經二十五雲。
一切衆生。
雖與十二因緣共行而不見知。
不見知故無有始終。
十住菩薩唯見其終不見其始。
諸佛世尊見始見終(雲雲)。
疏十六雲○舊解雲。
始則是無明元品去佛遠故。
十地不見終去佛近故可以見○今依阿西釋雲。
十二因緣不出因果。
因則始果則為終○因細故十地不見。
果粗故十地則見。
此解極好。
一師複明○此十地以來○實方便弱故。
不能見始方便實陰故所以見終○如來二惠等故。
始終俱見(雲雲)(無明體相本自不有者。
實惠所見故。
見終妄想。
因緣和合。
而者方便。
所見名為始十地。
方便弱故。
不見始雲也)義記八雲。
見已生死至佛當盡名為見終。
不知根本起之所由名不見始(等文)。
大乘玄問答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