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玄问答第一(二谛义上玄第一上)

首頁
    禅那院越前已講(珍海)抄 問。

    于他師義。

    付判境理言教不同。

    且光宅所立。

    大師如何判之耶。

     答。

    以境理為谛。

    (雲雲)問。

    判他師之所立。

    可任其釋文也。

    然玄章自引光宅釋雲。

    二谛者。

    蓋是聖教之遙泉。

    靈智之淵府(雲雲)既雲聖教遙泉。

    豈非以教門為谛耶。

    況對他家明十異。

    第六半滿異之他家唯教無理(雲雲)今文正對常途之三師。

    明今正義(見)若爾非但遺彼師釋文。

    又似前後釋文。

    緻相違如何。

     答。

    彼師所言。

    聖教遙泉者。

    聖教者能诠。

    遙泉者所诠也。

    靈智之淵苻者。

    靈智者能照。

    淵苻者所照也。

    下句不以智為谛。

    上句亦不以教為谛也。

    意舉能诠成所诠雲故。

    玄舉三師文。

    已雲三說雖複不同。

    或言含智解。

    或辭兼聖教。

    同以境理為訝。

    若依廣州大亮法師。

    定以言教為谛。

    今不同此等諸師(文)。

     玄雲。

    與他家異。

    有十種異。

    一者理教異。

    彼明二谛是三假是俗四絕是真。

    今明二是教不二是理。

    他家有理無教。

    今明有教有理○六者半滿異。

    他家唯有二。

    無不二故。

    唯教無理。

    名為半字。

    今明具足。

    理教名為滿字(文)義意雲。

    彼師自謂。

    二谛是理故。

    付彼判雲。

    以境理為谛。

    然彼但得二。

    不知不二理故。

    約今正義。

    判彼為教也。

     問。

    廣州大亮法師。

    以言教為二谛。

    爾大師許此義耶。

    答。

    今不同(雲雲)問。

    山門相承之習。

    攝嶺興皇之說。

    唯以言教為二谛也。

    大師又自以五義二文。

    證二谛唯教義。

    然何今不許之耶。

    答。

    玄雲。

    其有深意。

    為對由來。

    以理為谛故。

    對緣假說(玄問雲。

    攝嶺興皇。

    何言教為谛。

    雲雲。

    今答此問也)。

     問。

    付判二谛得失。

    且于谛得失何判欤。

    答。

    或得。

    或失。

    亦通得失也。

    問。

    義解之習。

    必用師宗之禀承。

    然興皇大師。

    判于谛為失。

    今何背其說。

    雲通得失耶。

    答。

    玄雲。

    凡夫于為失。

    如來于為得。

    聖人于亦得亦失而師雲。

    于谛為失。

    教谛為得者。

    乃是學教成迷(雲雲)。

     問。

    成實論意雲。

    十六知見。

    出自外道橫計。

    故雲非二谛攝(雲雲)爾者。

    大師如何破此義耶。

    答。

    陰界入等。

    亦出凡夫橫計。

    何得雲二谛所攝(雲雲)問。

    陰界入諸法。

    性是凡夫橫計。

    猶有葉因緣生法門。

    不如十六知見之我畢竟無體。

    何以彼例此欤。

    答。

    人法雖異。

    橫計之義同也。

    故以彼得為相例耳。

     玄雲。

    問成實論師雲十六知見。

    非二谛所攝。

    十六知見道理無。

    此出自外道橫計。

    故非世谛。

    既非世谛。

    其即空亦非真谛。

    此義雲何答。

    若言十六知見。

    出外道橫計。

    非二谛所攝者。

    陰界入等。

    亦出凡夫橫計。

    何得雲二谛所攝。

    若凡夫所見。

    即是世谛者。

    凡夫人應是聖人(雲雲)。

     問。

    若爾者如陰界入且與之為世谛。

    亦于外道以十六知見與之為世谛耶。

    答。

    衆生我人等。

    亦可為世谛言(須更詳之)。

     問。

    于佛果位。

    立于谛欤。

    答。

    可有于二谛也問。

    于谛為失。

    教谛為得(雲雲)加之玄雲。

    本于是通迷學教猶别迷。

    通迷是本。

    别迷是末。

    本是前迷。

    末是後迷(雲雲)通别雖異。

    俱是迷失。

    本末二途。

    同亦忘情也。

    然何佛果圓滿位。

    可論于谛義欤。

    答。

    玄雲。

    而師雲。

    于谛為失○者乃是學教成迷(雲雲)然雲。

    本于末于俱名為迷者。

    又重顯于谛為失事也。

    意者本于之中一分是得雲也難雲。

    下文雲。

    問于凡是有既失者。

    于聖是空亦是失不。

    答。

    一往對凡夫明聖為得。

    若望教谛皆是失也(文)何雲于佛為得欤。

    答。

    玄雲。

    示凡聖得失。

    令轉凡成聖(雲雲)又雲。

    聖人于亦得亦失(雲雲)是論小聖于谛。

    若如來于谛唯得非失也(菩薩屬佛欤)難雲。

    下文問。

    經雲。

    一切世谛。

    若于如來。

    即是第一義谛。

    亦是失欤。

     答。

    一往于谛。

    非但不得表不二理。

    亦不得能表之教。

    但是謂情所見耳(文)此問答。

    以如來于谛亦為失(見)如何。

    答。

    一往于谛等者。

    一往之言。

    顯義不盡也。

    意者一往言之。

    二于谛皆失。

    但是謂情所見耳。

    意顯若約如來于谛。

    是得非失也。

    故淨名玄第六。

    起此問即答雲。

    一往對凡之有為失。

    對聖之空為得。

    若望教谛者。

    于谛非但不得表不二理。

    亦不得能表之教。

    但是謂情所見耳。

    然如來了色未曾空有。

    今案之聖人空。

    一往對凡為得。

    望教谛為失。

    此亦總是一往論凡聖兩情之于谛耳。

    若論如來于谛。

    唯得非失。

    非謂如來于谛亦是失也。

    又一義雲。

    若凡他家所情。

    如來之所谛者。

    望今家為于谛。

    亦即為失也。

    此非今家如來于谛(會)前義為正也。

     問。

    于谛三句中。

    有二谛皆失句。

    爾者有何故。

    雲二谛皆失欤。

    答。

    玄雲。

    二皆失者。

    二皆是于故二皆失(文)問雖于谛既有三句不同。

    或雲二谛皆得。

    或取于為失。

    聖于為得(雲雲)又上文雲。

    如來于為得(雲雲)今何故雲于谛故皆為失欤。

    答。

    此三句中。

    且不論如來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