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义检幽集第四

首頁
    。

    乘平等處引之。

    乘平等攝方便品論疏釋之。

    故能能可思之(已上裡書) 玄。

    然常與無常皆是對治用門等者。

    涅槃經純陀品疏曰。

    若依常人三段分文。

    前第一卷序說竟。

    此下訖經第二正說。

    複為二。

    第一純陀哀歎兩品。

    略開宗明常。

    第二長壽品以去廣開宗辨常也。

    以常為涅槃宗。

    初略明常者。

    因純陀施食。

    如來答雲。

    我今施汝常命色力。

    此是略開常宗。

    亦是第二迦葉問。

    如來答。

    廣開宗辨常也。

    作此釋者太淺近。

    涅槃止有常義。

    過為薄少。

    且複言涅槃是常者。

    此是常見。

    故大論雲。

    常在一邊無常在一邊。

    此故是二邊斷常之見。

    何謂涅槃是正法耶。

    今明涅槃未曾常無常非常非無常。

    而常無常非常非無常具足是也。

     (裡書雲) 常無常對治用事。

    涅槃遊意雲。

    他明。

    此經以常為宗。

    今初辨常者。

    乃倒寫之用。

    未是正意。

    常是藥用。

    豈關正宗。

    前藥治前病。

    後藥治後病。

    常是藥用。

    常為宗者無常是藥。

    亦應以無常為宗。

    彼雲。

    後藥治後病為後經宗。

    前藥治前病。

    前藥為前經宗。

    今明。

    前藥為前經宗。

    前經有無量種。

    豈得并以無常為宗。

    前經既不可無常為宗。

    後經甯得以常為宗。

    今對彼故以無得為宗。

    汝以常為宗。

    文何所出。

    我今依經文自雲。

    無得者名大涅槃。

    故無所得是經宗也。

    汝以常為宗。

    又亦汝言涅槃定常不得無常。

    斯則常故。

    常名有所得。

    有所得者乃名生死。

    何謂涅槃。

    彼雲。

    我亦有得無得義。

    至忘為無得。

    彌存為有得。

    今責。

    汝忘不可為存。

    存不可為忘。

    真絕不可待。

    俗待不可絕。

    還成有所得。

    何謂無得耶。

    又彼義真谛中不得有樂。

    不得有一乘也。

    我樂一乘并是世谛。

    又于汝證言生死無常涅槃是常。

    大衆聞此何事怪。

    故雲涅槃不可定常。

    不可定無常。

    非待非不待。

    不可思議用者怪也。

    隻無所得故不可思議。

    無所得為經宗也。

    他難雲。

    汝以無所得釋經宗為是者。

    我亦以常釋經宗亦是。

    解雲。

    常無常雖經說。

    而有病敗。

    無所得義則無過失。

    經雲。

    雖不常住。

    非念念滅。

    此已常無常兩除。

    次複明涅槃非常非無常。

    常無常俱說。

    如德王中說。

    何得偏以常為宗耶。

    無得之義始終無非。

    故以為宗也。

    問。

    有得名生死。

    無得名涅槃。

    則有得名無常。

    無得名為常。

    得無得還是常無常。

    雲何舍常無常而用得無得耶。

    解雲。

    若定用無得為是。

    還成有得。

    不名無所得。

    一無所依乃名無得。

    無得通常無常。

    何者。

    彼雲。

    生死無常涅槃常。

    如此常無常并有得。

    今明常明無常。

    因緣假名字說。

    無有無常可有。

    亦無有常之可得。

    一無所住故名無所得也。

    又他常無常智斷明義。

    生死無常涅槃常。

    前心無常後心常故。

    是有所得。

    今明。

    諸法未曾常無常。

    或說常或說無常。

    諸法實相非常無常也。

    然無所得非但是經宗。

    通是一切大乘之正意也(文) 涅槃疏第三雲。

    但衆生空謂成虛妄颠倒。

    聖人假名名之以生死。

    對生死則辨涅槃為出處。

    此空生死故。

    所以假名為涅槃。

    故肇師涅槃論雲。

    涅槃者蓋是出處之異名。

    應物之假号也。

    既将涅槃出處。

    則名生死為無常苦無我不淨。

    歎涅槃為常樂我淨。

    名生死為苦無常。

    此則是逼衆生令厭。

    歎涅槃為常樂我淨。

    則是引衆生令欣。

    令其厭生死苦欣涅槃樂。

    離生死求涅槃。

    今欲依此方便名生死為無常苦無我不淨。

    則非是倒。

    何故爾。

    欲令衆生厭故。

    名涅槃為常樂我淨。

    此則不倒。

    欲令衆生欣求故。

    若雲生死常樂我淨。

    此即衆生不厭生死。

    此則是倒。

    若謂涅槃無常苦等。

    此即衆生不欣涅槃。

    此則颠倒。

    今約如此接引之途。

    故雲有倒不倒。

    至論生死。

    若涅槃亦亡。

    無常之執若杜。

    常樂之藥亦廢。

    畢竟未曾倒與不倒(文)(已上裡書) 玄。

    二者學大乘者名方廣道人等者。

    大論一曰。

    方廣道人言。

    一切法不生不滅。

    空無所有。

    譬如兔角龜毛當無。

    二谛章曰。

    次方廣道人計一切法性空如龜毛兔角。

    無因果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又曰。

    方廣明諸法空。

    失于二谛故。

    中論初聞大乘說畢竟空。

    不知何因緣故空。

    又曰。

    次方廣不識二谛者。

    未知此人何學波若。

    若小乘學。

    則推盡起邪見。

    有分既無。

    諸分亦無。

    于有起邪見。

    波若大乘學即聞大乘說。

    起邪見心。

    大乘說畢竟空。

    不知何因緣故空。

    若都畢竟空。

    雲何分别有罪福報應等。

    若有罪福即不應空。

    推盡空起空見也。

    所言推盡者。

    以惡慧推求。

    所有便盡都無所有。

    故雲推盡。

    又盡可作畫字。

    故佛性義曰。

    豈非背師自作推畫。

    他宗亦言構畫分别。

     問。

    此方廣道人者大小乘中何耶。

    答。

    或大乘或小乘。

    然正是學大乘人。

    方廣即大乘名。

    故今文言學大乘者名方廣道人。

    此則釋大乘。

    又二谛章曰。

    小乘不識二谛者。

    則是前方廣薩衛兩人也。

    此釋兩人俱小乘耳。

    今準推。

    此道人雖聞大乘而堕小乘。

    例如大衆部多聞分别部等。

    然方廣者是大乘異名故。

    正是大乘中執空者也。

    又安澄記曰。

    方廣道人即一說部宗。

    諸法但假名。

    都無體相。

    玄下文說此部曰。

    此部執生死涅槃皆是假名。

    故雲一說。

    此自大衆部中出。

     問。

    方便品疏曰。

    問。

    大小俱稱方廣有何異耶。

    答。

    大是具足方廣。

    小是随分方廣。

    又大乘理正曰方。

    義富秤廣。

    文诠方廣之理。

    名為方廣經。

    小乘語正曰方。

    文多秤廣也。

    此則方廣名通大小。

    何今限言大乘名耶。

    答。

    傍通門時。

    小乘具随分十二部。

    故方廣名傍通小乘。

    釋大乘具足十二小乘随分十二。

    即此意也。

    然非正意。

    正意即方廣稱限于大乘。

    故義疏曰。

    小廣而大略。

    如地持論說。

    菩薩藏名方廣經。

    聲聞藏謂十一部。

    此意明。

    大乘十二為明方廣之理。

    從所诠之理為名。

    故十二部悉名方廣。

    小乘十二部不為明方廣之理。

    故存其十一部名。

    沒方廣之稱也。

     玄。

    或言一體或言二體者。

    中論疏曰。

    開善謂真俗一體故名為一。

    龍光謂真俗異體故名言異。

    今俱斥之。

    故雲不一不異。

    大乘玄出一體義曰。

    二谛雖是一體。

    以義約之為異。

    若以有來約之即名俗谛。

    又以空約之名為真谛。

    而今此二谛唯一。

    約用有二。

    又出異體義曰。

    二谛各各有體。

    以世谛假有是世谛體。

    假有即空無相是真谛體。

    故言二谛各有體(已上)開善謂真俗一體故名為一者。

    如二谛章下卷雲。

    就明二谛一體家複有三說。

    一雲。

    真谛為體。

    此有二義。

    一明空為理本。

    明一切法皆以空為本。

    有非是本。

    為是故以真谛為體也。

    二有為俗谛。

    拆俗為悟真。

    故真為體。

    二雲。

    俗體為體。

    要由拆俗故得真。

    若不拆俗即不得真。

    良由前拆俗故得真。

    所以俗為體也。

    三雲。

    二谛互指為體。

    真俗互為用也。

    此則開善門宗有此三釋。

    開善本以真為體。

    餘兩釋支流。

    準此章文。

    以真谛為俗體。

    故雲二谛一體也。

    龍光謂真俗異體等者。

    述義曰。

    京師龍光寺釋惠珠也。

    開善寺智藏師大學士也。

    此師立三假為俗谛體。

    四忘為真谛體。

    名相為俗谛體。

    無名相為真谛體。

    故二谛體異也。

     (裡書雲) 二谛一體異體事。

    中論疏第六雲。

    問。

    真俗一異有何過。

    答。

    一有五過三節。

    五過者。

    一以真從俗。

    俗無常。

    真亦無常。

    二以俗從真。

    真常俗亦常。

    三真不從俗。

    則真與俗異。

    四俗不從真。

    則俗與真異。

    五若言體一義異。

    則是亦一亦異。

    體一故亦一。

    義異故亦異。

    三節者。

    初二得一義。

    次兩是異義。

    三是亦一亦異。

    問。

    今人多執體一義異。

    有過耶。

    答。

    俗義異真義者。

    俗義為即真。

    為出真外。

    若即真乃是體一義一。

    若異真即出真外。

    佛及弟子知法性外無法。

    雲何出真外。

    真俗異體。

    一害經相即之言。

    二法性外應有法佛及弟子。

    便是妄談也(文)(已上裡書) 玄。

    答若俗與真一等者。

    大乘玄破曰。

    二谛唯一體以義約之為異者。

    今何以二谛唯是一體。

    是何物體。

    為當一有體。

    為當一空體。

    何處離此空有别有一體。

    而言以空有約之故二谛之别。

    與今破意粗同。

     玄。

    答經雲色即是空等者。

    大乘玄破曰。

    假有是世谛體。

    假有即空為真谛體。

    若二谛各有體。

    即應成兩理。

    有自有為理。

    空自空為理。

    碩反。

    何得辨其相即。

    與今破同。

     (裡書雲) 大品經第一習應品雲。

    舍利弗。

    非色異空。

    非空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如是(文)(已上裡書) 三論玄義檢幽集卷第四 永享四年(壬子)五月十二日書寫之畢。

    拟講延海。

     文明七年九月下旬比從師法印聰海相傳之。

    安樂坊順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