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义检幽集第六

首頁
    。

    即疑雲。

    三若歸一。

    何故說三。

    是故釋言。

    昔以方便故說三。

    今以如實故說一。

    此是融會今昔三一之義。

    亦名會也(文)(已上裡書) 玄。

    而龍樹開大品為二道。

    前明波若道。

    等者。

    遊意曰。

    波若六十六品辨于實慧。

    無盡品已去二十四品明方便慧(初從序品畢至囑累品六十六品也) 裡書雲 此之二道即是法身父母事。

     名玄雲。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文)同略述雲。

    菩薩法身由三慧生(文) 玄雲般若既照空即能鑒有事。

     大品疏第三雲。

    二乘在實不能度衆生。

    菩薩在實慧能度衆生。

    隻用畢竟空慧度衆生。

    何故爾。

    二慧不二。

    二境亦不二。

    故色境即空空即色境不二。

    智二不二實。

    常修萬行度衆生。

    隻修萬行是實相。

    實相不乖度衆生。

    若二乘不能實慧度衆生。

    則空有二。

    便是取舍生滅觀。

    菩薩空有不二故。

    是無取舍。

    無生滅觀也(文)仁王經上卷二谛品雲。

    大王。

    菩薩摩诃薩于第一義中常照二谛化衆生(文)同疏中卷雲。

    言菩薩于第一義中常照二谛化衆生者。

    于中道實谛中常照空有二谛化衆生。

    ○舊雲。

    第一義不說是俗何言(文)意雲。

    于不二體上而起二用。

    故其無礙。

    無礙故空智照有。

    有智照空雲耳(已上裡書) 中論事 四論玄第十成壞義雲。

    今中觀論具存彼音。

    應雲田地阿那羅優婆提舍。

    田地亦雲地。

    翻為中。

    阿那羅此雲觀。

    論如上論。

    故名中觀論也(文)言如上說者。

    次上釋雲。

    優婆提舍翻為論(文)(已上裡書) 玄。

    如中論申二谛還以二谛為宗者。

    謂以八不申如來二谛教故。

    中論疏曰。

    以衆聖托二慧而生二慧。

    由二谛而發二谛。

    因八不而正。

    即知八不為衆教之宗歸。

    群聖之源本。

     玄。

    故智度論雲譬如金為體等者。

    中論疏曰。

    智度論雲。

    譬如金為巧物。

    離金無巧物。

    離巧物無金。

    而有金巧二義。

    金喻般若。

    巧喻漚和。

    故知唯一正觀。

    義分權實。

    又曰。

    故用金為體。

    金上諸巧皆名方便。

     裡書雲 非凡聖行事 中論疏記雲。

    如維摩經中卷文殊問疾品。

    維摩诘言。

    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

    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

    在生死不為污行。

    住于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

    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

    疏主明雲。

    若住不調伏心下明非調不調者。

    謂若能調不調兩舍。

    心無所依。

    得正觀者。

    始是調心法也。

    肇法師注曰。

    不調之稱出自愚人。

    調伏之名出自聲聞。

    大乘行者本無名相。

    欲言不調則同愚人。

    欲言調伏則同聲聞。

    二者俱離乃應菩薩處中之行也。

    在于生死下注曰。

    欲言在生死生死不能污。

    欲言住涅槃而不複滅度。

    是以處中道而行者。

    非在生死非住涅槃也。

    羅什注曰。

    凡夫行者有三種。

    善不善無動行。

    無動行者。

    色無色界行也。

    上二界壽命劫數長久。

    外道以為有常不動義也。

    佛亦因世所名而名之。

    故雲非凡夫行也。

    行三脫而不證。

    故雲非賢聖行也。

    疏主雲。

    凡聖兩忘也(文) 智度論序雲等事 睿法師作大智度論序雲。

    夫萬有本于生生而生生(卍論序有者字)不生。

    變化肇于物始而物始者無始。

    然則無生無始物之性也。

    生始不動于性而萬有陳于外。

    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

    正覺有以見邪思之自起。

    故阿含為之作。

    知滞有之由惑。

    故般若為之鑒。

    然鑒本希夷津涯浩汗。

    理超文表趣絕思境。

    以言求之則乖其深。

    以智測之則失其旨。

    二乘所以颠沛于三藏。

    新學所以曝鰓龍門者。

    豈不然乎(文)(已上裡書) 玄。

    具如二智中說者。

    大乘玄二智義曰。

    問。

    波若照諸法實相。

    漚和照實相諸法。

    即波若不照諸法。

    漚和不照實相。

    将非限局聖心失無礙妙用。

    答。

    般若為漚和之體。

    漚和是波若之用。

    體鑒實相。

    用照諸法。

    故開此二門。

    即智無不圓。

    照無不盡。

    若同照實相并鑒諸法。

    即二境不分。

    兩慧相濫。

    問。

    舊說亦然。

    與今何異。

    答。

    般若體非不能照諸法。

    但用既照不煩般若照耳。

    若用既照諸法而體複照者。

    即一境二照亦應二境一智生。

    是故二慧不并照也。

    舊義般若不能照諸法。

    漚和不能照實相。

    雖複并觀。

    智用恒别。

    即是格局聖心。

    封執二見。

     裡書雲 自利利他俱利事 二谛章上卷雲。

    言自利利他共利者。

    了世谛第一義谛發生方便實智名自利。

    了第一義谛世谛發生實方便智名利他。

    具了真俗二谛具生二智名共利也(文) 聞畢竟空如刀傷心事 中論疏記惠影師雲。

    般若雖言其無而不傷其有。

    但以緣集假聚故名有。

    說為非無。

    無性故說為無。

    名為假有。

    不解此義故如刀傷心也(文) 方廣道人事 二谛章上雲。

    方廣不識二谛者。

    未知此人何學。

    彼若小乘學。

    則推畫起邪見(文)又雲。

    若大乘學則聞大乘說起邪見。

    聞大乘說畢竟空。

    不知何因緣故空。

    若都畢竟空。

    雲何分别有罪福報應等。

    若有罪福則不應空。

    推畫空便起邪見(文)中論疏記雲。

    此是方廣部中所執道人。

    此人雖學大乘而失大乘旨。

    執之太過。

    執言一切法無問假實。

    生之與法皆常無。

    如菟角無也(文)述義中雲。

    此一說部。

    所言似大所以為名。

    依四阿含作如是說(文)(已上裡書) 玄。

    一者璎珞經佛母品明二谛不生不滅等者。

    璎珞經下曰。

    佛子。

    二谛義者。

    不一亦不二。

    不常亦不斷。

    不來亦不去。

    不生亦不滅。

    而二相即聖智無二。

    無二故是諸佛菩薩智母。

    皎法師釋曰。

    如是二谛相即不離。

    所以二智随境無二。

    是故無二之二谛境能為無二之二智母。

    以之故言無二。

    故是諸佛菩薩智母。

     玄。

    關内昙影中論序雲等者。

    疏記曰。

    有人言。

    關内者。

    長安之東方有關。

    從此關至長安。

    諸師皆名關舊。

    今謂不爾。

    從長安京于西北角。

    有玉門金城二關。

    指此中間雲關内也。

    今舉僞秦長安昙影舊說。

     裡書雲 關内事 中論疏記第一(本)雲。

    關内者。

    有人傳雲。

    四畿之内名為關内也。

    長安也。

    即京都也。

    長安之東方有關也。

    從此關至長安諸師名關舊。

    即睿師影師等也。

    今案。

    唐圖雲。

    從昆侖山流出一河名為黃河。

    此河以東有金城關。

    此關東北有五涼郡。

    彼有于一處名姑臧。

    一處名西涼州。

    今也三藏始至姑臧。

    睿師等于彼處受學業。

    彼之姑臧是關之内。

    故彼師等名為關内也(雲雲)言關中言關内。

    即一義也(已上裡書) 即二谛是中道事 中論疏第二雲。

    然離二谛無别中道。

    即因緣二谛名為中道。

    離二慧無别正觀。

    即因緣二慧名為正觀。

    故以二谛中道發生二慧正觀。

    以得二慧正觀。

    寂滅斷常諸邊。

    故有佛菩薩。

    所以二慧名為法身父母(文) 但得不二義事 意雲。

    中道者是不二義也。

    俗谛非實有實無。

    故不二也。

    真谛非假有假無。

    故不二也。

    體中非真俗。

    故不二也。

    故以中道為宗。

    但得不二義失其二義也。

    又一義雲。

    八不雖具三種中。

    以不二體中為本。

    故雲不二也。

    大乘玄論迹義雲。

    若是中論。

    以二谛所顯中實當名(文) 名玄略述第三(本)雲。

    旨歸者不二中道也(文)玉篇雲。

    支耳反。

    美味也意也(已上裡書) 玄。

    答此有兩義一者欲示佛法是中道故等者。

    二谛義私記曰。

    問。

    佛何故不增減而必說二谛耶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