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义检幽集第四

首頁
    要。

    方言曰。

    自關而東。

    陳楚之間謂鑰為鍵。

     (裡書雲) 名玄略述第三(末)雲。

    樞要者。

    猶是宗旨之異名也。

    廣疋曰。

    樞舉也。

    說文曰。

    要身中也。

    與以宗旨于無情物。

    言樞于有情物言要(文)(已上裡書) 玄。

    命周颙作序者。

    二谛章下卷曰。

    山中法師之師本遼東人。

    從北地學三論。

    遠習什師之義。

    來入南吳。

    住鐘山草堂寺。

    值隐士周颙。

    周颙因就受學。

    周颙晚作三宗論。

    明二谛以中道為體。

    晚有智琳法師。

    請周颙着三宗論。

    周颙雲。

    弟子若出此論恐于衆人。

    琳曰。

    貧道昔年少時。

    曾聞此義。

    玄音中絕四十餘載。

    檀越若出此論。

    勝國城妻子目頭布施。

    于是始出此論也。

    述義曰。

    振旦國鐘山隐士姓周名颙。

    所謂天下無雙者也。

    淡海記曰。

    道朗師之檀越名周颙也。

     玄。

    自爾已後爰至梁武。

    盛弘大乘者。

    述義曰。

    揚州之南有攝嶺山。

    山内有止觀寺。

    昔梁武帝初學成實毗昙。

    聞高麗士道朗法師從北地來。

    住攝山止觀寺。

    善解三論妙達大乘。

    遣智寂等十師。

    就山學之。

    而傳訓授梁武。

    因此遂改小從大(文) 玄。

    答。

    求那跋摩遺文偈雲。

    等者略述曰。

    宋時求那跋摩此雲功德铠。

    本刹利種。

    累世為王。

    在罽賓。

    因機隽仁愛。

    崇德務善至弱冠出家受戒。

    博曉四含。

    誦經百餘萬言。

    至年三十。

    罽賓王亡。

    絕無紹嗣。

    群臣再三固請跋摩還俗治國。

    不受乃辭。

    孤行山野。

    後至師子國。

    觀風弘教。

    衆謂已得初果。

    至阇婆國化其王等。

    道化之聲播遐迩。

    鄰國聞風皆遣使請。

    時京師名德惠聽等。

    以元嘉元年。

    啟文帝迎請跋摩。

    帝即敕交州刺史沙門法長等。

    往彼祈請跋摩。

    以聖化宣廣。

    随舶遂至廣州。

    或冒雨不沾。

    或履泥不污。

    靈異無方。

    如此多矣。

    元嘉八年正月達于建業。

    帝敕住祇洹寺供給。

    隆原公王英彥莫不崇奉。

    譯出菩薩善戒經。

    四分羯磨等凡二十六卷。

    其中年九月二十八日奄然已卒。

    春秋六十有五。

    未終之前。

    預造遺文偈頌三十六行。

    自說因緣雲。

    已證二果。

     玄。

    又釋論雲。

    有四種門一者阿毗昙門等者。

    大論十八曰。

    如是等種種異說。

    無智聞之謂為乖錯。

    智者入三種法門。

    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

    何等是三門。

    一者毗勒門。

    二者阿毗昙門。

    三者空門。

    乃至^7□勒有三百二十萬言。

    佛在世時。

    大迦旃延之所造。

    佛滅度後。

    人壽轉減。

    憶識力少。

    不能廣誦。

    諸得道人撰為三十八萬四千言。

    若人入^7□勒門論義則無窮。

    又第二卷曰。

    摩诃迦旃延。

    佛在時。

    解佛語作^7□勒。

    ^7□勒秦言箧藏也。

    乃至今行于南天竺。

    又曰。

    如是等分别一切法亦名阿毗昙。

    為阿毗昙三種。

    一者阿毗昙八犍度身及義。

    略說三十二萬言。

    二者六分毗昙。

    略說三十二萬言。

    三者^7□勒。

    略說三十二萬言。

    ^7□勒法諸事以類相從。

    非阿毗昙也。

    又曰。

    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入阿毗昙門。

    則堕有中。

    若入空門則堕無中。

    若入^7□勒門則堕有無中。

    四論玄十曰。

    大迦旃延造毗勒論。

    亦雲鞞勒論釋論注翻為箧藏也。

    若入此法門論義則無窮。

    明諸法并是假施設。

    故俱舍論引如假施設經中說。

    即是彼經論也。

    毗字論作^7□。

    即同音也。

    均師章言。

    亦雲鞞勒者。

    鞞音卑也。

    又步迷反。

    今推此恐毗^7□相濫。

    又^7□勒相近故。

    遂緻此謬欤。

     問。

    論文既說三門。

    玄中何言四門耶。

    答。

    可尋之。

    問。

    成實論亦許假名。

    應是亦有亦無門。

    若以假有從實無但說空者。

    亦若廢假偏論實者^7□勒門亦應是空門。

    諸法皆是假施設故。

    即實可無耶。

    答。

    成實專明性空義。

    毗勒專明假有義。

    假有望實有名為非有。

    望性空以為非空。

    然就道理即不可與成實相違。

    同是假有實無故。

    若約分别法相即毗昙類。

    以施說足論是六足論所攝。

     言複有六分毗昙者。

    即應是六足論矣。

     玄。

    答于小乘内自分三品一者俱不得二空等者。

    智論第一曰。

    佛法中亦有犢子比丘說。

    如四大和合有眼法。

    如是五衆和合有人法。

    犢子阿毗昙中說。

    五衆不離人。

    人不離五衆。

    不可說五衆是人離五衆是人。

    人是第五不可說法藏中所攝。

    說一切有道人輩言。

    人一切種一切時一切法門中求不可得。

    譬如兔角龜毛常無。

    複次十八界十二入五衆實有自性。

    而人此中不攝。

    更有佛法中方廣道人。

    言一切法不生不滅。

    空無所有。

    譬如兔角龜毛常無。

    如是等一切論議師輩。

    自守其法不受餘法。

    此三人中今出小乘三根。

    故不舉方廣。

    方廣是學大乘人故。

    中論疏一曰。

    有四種人學因緣而失因緣。

    一者犢子雲。

    因緣謂五陰因緣别有人法生。

    四大因緣别有眼法生。

    二者毗昙因緣。

    無複人法而有眼法。

    三者成實因緣。

    明世谛因緣俱有假人法。

    真谛即俱無。

    四者方廣雲。

    都無世谛人法因緣。

    如此四人并學因緣失因緣。

     言如犢子部雲等者。

    謂五陰和合别有假我。

    成實亦爾。

    五陰和合立假名行人。

    但犢子此我不即能成五陰。

    又不離五陰。

    故屬第五不可說藏。

    成實不如此談。

    五陰和合即假人也。

    五陰是五。

    假人是一。

    故雲别有人法。

    人即法也。

    碩法師曰。

    犢子道人計有我住在第五不可說藏中。

    非是有故不可為三世所攝。

    非是無故不為無為所攝。

    故在第五不可說藏中。

    言犢子者。

    亦雲可住子也。

    此所計我假我實我。

    解釋兩樣見矣。

    俱舍論說犢子我雲。

    必決有我與五陰不一不異。

    謂因諸陰故我言成諸陰。

    是說我為因故。

    允堪曰。

    有我者。

    此部主計我。

    非是即蘊亦非離蘊。

    若言蘊與我一即蘊滅我亡。

    便成斷見。

    若言蘊與我異即蘊滅我在。

    便成常見。

    皆随其邊。

    故知我與五蘊非一非異非斷非常也。

    又梵雲波羅畢栗吒訖。

    此雲愚異生。

    從法執為名。

    又曰波粗富羅。

    此雲犢子。

    從姓立名。

    上古有仙染牛生子。

    部是彼苗裔也。

    準此等釋。

    可知犢子所計我相(文) 言薩衛之流等者。

    彼宗不如成實。

    法外立别假人。

    故雲但得人空。

    然就法四大和合。

    别有一眼法。

    故雲而有眼法。

     言譬喻诃^6□之流者。

    謂于成實。

    雖有假有别體假無别體之二義。

    而談二空是即同。

    故雲具得二空。

     (裡書雲) 犢子部我事。

    淨名玄第一雲。

    問。

    犢子計我與外道何異。

    答。

    犢子明假我。

    外道執實我。

    是故為異。

    廣如俱舍論辨。

    犢子三假之宗。

    又如釋論所引雲。

    犢子計五陰和合故有人法。

    四大和合故有眼法。

    既稱和合。

    即是假也。

    故知是假我。

    問。

    既是假我。

    與诃^6□所辨有何異耶。

    答。

    犢子計别有假人體。

    與陰體不一不異。

    在第五不可說藏中。

    故俱舍論出彼義雲。

    如因薪有火别有火體。

    雖因陰有人别有人體。

    若稱诃梨之論。

    遂言别有假人體者。

    與犢子全同矣。

    問曰不然。

    今假有體者。

    世谛故有。

    即真故無。

    而犢子計我不可令空。

    故非類也。

    答。

    蓋是未悉犢子之宗。

    故作斯說耳。

    如俱舍論雲。

    犢子未入空無我觀之時。

    是故有我。

    入觀之日即知我空。

    是故當知全同彼說(文)禅那抄雲。

    古難雲。

    俱舍論中出觀有即入觀。

    即無義不見。

    宗家解釋難思乎。

    中論疏六雲。

    莊嚴師明有假人體(文)又雲。

    光宅師明。

    無人入二成部(文) 犢子部事。

    中論疏記第六(末)雲。

    言犢子者律主姓也。

    上古有仙居山靜處。

    貪欲起已不知所之。

    近有母牛。

    因染生子。

    自後仙種皆言犢子。

    即婆羅門姓也。

    佛世之日有犢子外道。

    歸佛出家。

    如涅槃經說。

    此彼門徒。

    相傳不絕。

    至此分部徒。

    遠襲為名犢子部(文)智度論第三十五雲。

    佛滅後五百年。

    分為二分。

    有信法空。

    有但衆生空(文)中論六情品疏雲犢子部雲。

    四大和合成眼。

    别有眼體。

    異于四大(文)疏記雲。

    大論初卷雲等如玄文。

    中論疏第六雲。

    問。

    犢子既計有我。

    雲何作十六谛無我觀耶。

    答。

    俱舍論雲。

    彼出觀習見有我。

    入觀即無有我。

    故得作十六谛觀也(文) 有法之實依實假事。

    義章假名義雲。

    就因和合法和合别。

    言因和者因和合假。

    言法和者法和合假。

    是二雲何。

    于事分齊攬别成總。

    以細成粗。

    名因和合假。

    攬别成總如陰成人。

    以細成粗如似細色成粗色等。

    于法分齊無常苦無我等義同體相成。

    名法和假。

    成實法中因和合空名為法空。

    法和合空說名法空。

    大乘法中亦有此義。

    淺深為異(文) 若得般若心事。

    法華玄第四雲。

    若能心無所得。

    言無所住。

    如空中種樹虛裡織羅。

    如幻如化。

    随病随人者設行産業之事。

    無非大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