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地論為真宗(雲雲)
問。
雲何破此說耶。
答。
專破以般若為不真宗也
玄雲。
此人罪過甚深。
勿謗波若堕于無間(雲雲)
引智論金剛般若論(彌勒天親)依般若經。
明三佛。
又論釋般若佛性。
又經自(法尚品)以三譬具三佛。
又經與論。
明二種身。
又雲。
善吉見法身。
又般若經處處。
皆雲十地行滿。
得無上菩提。
豈得無常身耶。
又涅槃經。
明佛果真我。
引摩诃般若經也。
又明無生中道乘體。
具應見文之
問。
依淨影所釋案之。
般若明三佛。
亦不違不真宗義。
以破相空理。
為法身。
以照空解為報者。
設明三佛。
何足證非不真耶。
況善吉見法身者。
但是破相空理也。
以此知。
還非真宗耶
又說十地行滿。
得菩提。
不言常住。
亦非誠證耶。
答三佛真假。
誰能分之。
若存此疑者。
涅槃常住。
金剛身等。
亦應世界悉檀非第一義耶。
然彌勒既稱大乘第一義。
無餘涅槃。
豈于大乘中非究竟耶。
又明佛性與涅槃辨攝。
我引般若所得身。
豈是不真耶
又攝論。
引般若經。
明四德(前般若涅槃相對問答出其文耳)以此等見之。
所明三佛。
非不真義。
彼淨影三佛章。
出破相三佛已雲。
此之一門經論無文(雲雲)故知。
今所引三佛之說。
唯是真宗義也。
善吉見法身者。
應是小分。
信見相應也。
次十地滿。
已得無上菩提。
即非無常者。
大師自重引證成之。
所謂涅槃經。
引般若我無我無二相說明佛性真我。
生死無我也
抑以三論。
名不真宗。
亦可廣破之。
然大師但申般若真宗。
不别明論者。
意附般若辨之欤。
以中論是智論骨髓故(八不義文也)又既是大乘通論故。
亦釋涅槃佛性故。
四谛品雲。
若先非佛性不應得成佛(雲雲)疏雲。
此偈即釋涅槃文。
明知。
非是但申般若(雲雲)法華涅槃義疏。
并引此文。
顯佛性義也。
良以。
論主許修行般若成佛。
凡成佛者。
必須佛性力。
若無佛性者。
不應得成佛。
故知。
諸佛于先位有佛性也。
此則解釋涅槃佛性。
汝何為不真宗耶。
彼師以涅槃為究竟餘非為究竟故。
且以涅槃義。
顯究竟而已
又羅睺法師。
以常樂我淨四德。
解中論八不。
故知八不與涅槃宗同(見中論疏也)
法華遊意雲。
南方五時之說。
北土四宗之說。
論無文傷義。
昔已詳之。
今略而不述也(文)
裡書雲
南方五時之說。
北土四宗之論(江南者吳國也ツシマノ音ハ此國音也對馬國始傳也江北者魯國也ウルハシキ音ハ魯國ヲ雲也)
江南是吳也(或時呼吳雲江左。
又雲江東。
今案。
南東雖似吳。
即不違欤)
四論玄七雲。
一魯國師。
立半滿兩教。
吳國師。
判頓漸偏三種教也(雲雲)(已上裡書)
花玄三雲。
宗道場寺惠觀法師。
着涅槃序。
明教有二種。
一頓教即華嚴之流。
二漸教謂五時之說。
後人更加一。
複有無方教也。
三大法師。
皆用之。
爰至北土。
還影五時。
制于四宗(文)影者依随也
義章教迹義。
出晉武都山劉虬所立。
亦于頓漸二教之中。
漸教分五時也(無量義經。
序有五時義劉虬序也)留支别破章。
則破其說也
問二雲(上引天親釋金剛般若已明佛性之)若言天親等不足信者。
五時是惠觀所制。
四宗是光統著述。
何由即受。
逆聖順凡。
良所未喻。
若言無文佛性之說故不用者。
涅槃華嚴。
無梨耶之文。
則涅槃華嚴。
應未明八識故不可。
即就一經。
令備一切教。
則唯有一部。
八萬何施(雲雲)
意諸部之文互有缺而。
義皆相通雲也
同三雲。
○又龍樹天親。
俱以類而分大小。
呵梨法勝。
以例而開三藏。
不應立無方教也(雲雲)
次文雲。
問。
北地諸地論師。
明四宗五時等。
說是事雲何。
答。
此皆影四宗五時教。
故作是說耳。
五時既不成。
四宗自廢。
又菩提留支此雲道希其親翻地論。
但明半滿。
留支是地論宗。
則知半滿有本而無依。
四宗無根而辄信。
深不測其所以也(文)
意明地論宗可依留支半滿也
裡書雲
上引文雲。
依五時教。
立四宗雲也。
今影北土四宗五時。
依四宗五時說。
未詳之。
結雲。
五時既不成。
四宗自廢(文)以之見之四宗依五時雲也(已上裡書)
仁王疏上雲。
又十地論師。
四宗五時六宗。
分佛教。
今不複繁同說(文)
維摩疏一雲。
宜廢四五之穿鑿。
立一極之玄宗也(文)花玄一雲。
廢五四之妄談。
明究竟之圓旨(雲雲)
問。
天台智者。
立四教義。
今用此說耶
答(雲雲)
淨名疏一雲(破成實為大乘說可見之)智者釋淨名經。
明四教義(具如智者淨名玄義第一卷之所述也)吉藏昔在天台。
曾咨此義。
○智者答雲。
○忽有賢聖數人。
同來降室。
吾如尊覺。
因以問之。
北土四宗。
會經意不。
神人答雲。
失多得少。
又問。
成實論師雲。
五時教稱佛心不。
答曰。
少勝四宗。
而猶多過失。
遂改南北縱容。
取諸教也。
智者定惠照複親感聖賢(雲雲)
言四教者。
藏通别圓也(此中雲改五時義然今天台義立五時與本五時小異以法華涅槃為同一味也)
問。
今見此文。
稱述智者德。
取其說為證。
爾者用之欤。
答。
有人雲。
有德者取之。
如留支二藏道安三段也
又仁王疏。
首依天台智者。
開五門。
故知用之。
有人雲。
淨名疏。
此文專非嘉祥之筆。
必是末學浪加。
不可用之。
又子注指智者淨名玄義。
然彼章安。
承天台制之。
應在嘉祥後(雲雲)
又有一本無此文。
故知。
此文者。
後人加欤(雲雲)
今雲。
難知。
然非大師筆者。
似可然也。
又大師于大乘。
不定階級。
四教之義。
專定大乘淺深。
故知。
不用明也問。
淨影大師。
立四宗義。
嘉祥義。
宗許之耶。
答。
大師不自論其同異。
末學安辄量之。
然淨影大師。
義章初。
辨教迹唯明二藏義及至義聚法門。
始申此義。
其實有由。
前兩宗論。
雖是異經本猶一。
後之二宗。
經論不殊。
爰知。
經隻是大小之别。
遂無四部異。
故但以二藏而類諸經。
不以四宗辨之。
然于大小之中。
各明義有淺深。
故至義聚法門。
方始用之。
則知四宗者。
二藏之支條。
非分教之大綱。
若爾大義既不違。
或可同之(已上一意)或可雲不同。
大師處處。
唯分折法。
及本來二空。
定大小二義。
于大乘空不揩定之。
但随緣浮沉。
任義聚散。
故知以破相顯實階級。
無的當。
欤(已上二意)今案。
大乘諸經。
其義相通。
一一文句。
皆容多義。
一一義中。
淺深圓通。
但随聞者。
機量淺深。
所诠之義。
便有階降。
故于義理雖有淺深。
而于教門淺深難别。
如八不一偈中含三種方言等義也。
然随結集。
大小别成也
裡書雲
言随結集大小别成者。
小乘聖者。
結集三藏。
随其自身結集小乘。
故名半教。
文殊彌勒結集大乘。
故随集一部。
通被淺深一切根緣。
總一切部。
即為一部。
一部亦即成一切部。
諸品章句。
皆亦如是也。
問。
文殊彌勒。
随菩薩根緣結集。
淺深複何妨乎。
答。
複何妨不别淺深耶。
問。
若爾但可疑。
二途何定雲無别耶。
答。
尋諸部大乘。
其義皆通故。
如大品初明三乘後明一乘。
如法華開近顯遠。
前後不定。
開覆參差。
又且如法華三周說中。
初周上根悟故應深。
又于中下根。
于初周未悟故。
此人應淺。
一部中。
諸品如是不定。
一藏中。
諸部亦應爾。
故不可以大小乘。
例同之便成一教雲也。
善思之
廣百論第十雲。
偏執如來破相空教。
非毀所說顯實法門(雲雲)
唯識論雲。
有執大乘。
遣相空理。
依似比量。
撥無此識(雲雲)
師說雲。
道安三段。
葉親光佛地者。
應是親光傳聞道安三段(雲雲)若爾可尋護法淨影前後耳
傳記雲。
西天學者向東土禮印手菩薩。
印手菩薩者。
安和尚也。
又彼方學者。
禮震旦菩薩。
震旦菩薩。
廬山惠遠(雲雲)(已上裡書)
問。
法相大乘心。
依解深密經。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