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中三時教。
爾今宗意。
為許之為當何。
答。
設爾何過。
問。
二俱有失若許之般若即偏空說。
又以三乘為究竟。
并非宗家意。
若不許之深密是大乘滿字之說。
何背其旨耶。
但取經說。
不許别人解耳法華玄三雲。
又攝大乘論。
明乘有三。
初二乘。
次大乘。
三一乘。
一乘最勝。
何不言三時耶。
又五相略經。
明教有三種。
第一鹿野為聲聞說四谛。
第二為大根說諸法離自性不生不滅。
此亦有上有餘。
不了義說。
起诤論處。
第三為求一切乘者說諸法離自性不生不滅。
無上無餘。
非诤論處。
此經一卷。
與攝大乘論相應。
何故不依經說三時耶(文)
梁攝論。
第八卷雲。
如來正法有三種。
一立小乘。
二立大乘。
三立一乘。
于此三中。
第三最勝(雲雲)
今案。
一義雲。
五相略經者。
即深密解脫經也。
然此經一卷者。
唯指說處之語耳
略述三雲。
初二乘者。
就四谛教。
次大乘者。
就大品也。
對小說大。
又大小離說故。
三一乘者。
就此經也。
若大若小。
皆說一乘。
解深密經。
自有兩本。
一略二廣。
廣本有十萬頌。
而未翻之。
略本所翻凡迳四時。
晉代翻名五相略經。
魏世名相續解脫經。
梁朝名解節經。
唐曰翻名解深密經。
○中天竺國。
三藏法師。
地婆诃羅。
此雲日照。
說雲。
近代天竺那爛陀寺。
同時有二論師。
一曰戒賢。
二曰智光。
并神解超倫。
聲高五印。
○戒賢論師。
依彌勒宗。
立三種教。
初于鹿苑轉于四谛。
說有為法皆從緣生。
以破外道自性因等。
猶未說法無我理。
即四阿含等。
第二時中。
唯依遍計所執。
而說諸法自性皆空。
然于依他圓成。
猶未說有。
即諸部般若。
第三時中。
就大乘正理。
具說三性三無性等。
方為盡理。
即深密經等。
○依今所引此文立也。
智光論師。
依龍樹宗。
亦立三教。
佛初鹿苑。
為諸小根。
說于四谛。
明心境俱有。
次于中時。
為被中根。
說法相大乘。
明境空心有。
唯識道理。
以根猶劣。
未能令入平等空。
故于第三時。
為上根。
說無相大乘。
辨心境俱空。
平等一味。
為真了義。
法相大乘。
有所得等。
為第二時。
非真了義。
此三次第。
如智光般若燈論釋中。
引大乘妙智經等說。
○起诤論處者。
大小有異。
大勝小劣。
然為揚大抑小故。
非诤論處者。
會有無義。
大小之緣。
悟一道故(雲雲)
裡書雲
貞元錄二十一雲(有譯有本)
深密解脫經五卷(元魏菩提留支譯全本。
初譯)元魏者後魏也(元氏雲雲是梁之後也故晉與後魏前後異耳)解深密經五卷(大唐玄●譯全本再譯)解節經一卷(陳真谛譯)深密經初五品出第一卷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宋求那跋陀羅譯深密後二品出四五卷)
天承二年正月六日。
考貞元錄始終。
不見更有五相略經一卷。
錄亦雲阙本也。
後日更可考餘錄之。
今案。
略述出五相略經阙。
深密解脫經若爾異名欤。
然玄雲此經一卷可思之撿深密解脫經三時教文。
在第二卷。
成就第一義菩薩問品第七也。
見經文說名雲說第一義了義修多羅。
(文)此一品别名也。
既無五相略經名又解深密經五卷。
玄奘譯。
後代出。
非嘉祥所覽。
又解節經。
即初五品。
又相續解脫者。
後二品也。
并不相當。
更考之
深密解脫經第二雲。
世尊譬如毗舒婆藥草。
着諸藥中一切食中。
世尊如來說法。
亦複如是。
諸法無體相。
諸法不生。
諸法不滅。
諸法寂靜。
諸法自性涅槃。
說了義修多羅。
置于一切不了義修多羅中(文)
又雲。
爾時成就第一義菩薩。
白佛言。
世尊如來。
初成應正等覺。
于波羅奈城。
仙人集處。
諸禽獸遊處。
為諸修行聲聞行人。
一轉四谛希有法輪。
○此第二轉法輪。
說上法相。
可入法相。
分别彼諸不了義修多羅。
為住大乘衆生。
說于諸法無有體相。
諸法不生。
諸法不滅。
諸法寂靜。
諸法自性涅槃。
希有之中。
複有。
世尊。
此是第三轉法輪。
為住一切大乘衆生說諸法無體相不生不滅。
寂靜自性涅槃。
善說四谛差别之相。
希有希有。
無人能入。
○更無上。
更無有勝。
了義修多羅。
無诤論處(文)
玄引第三時雲。
為求一切乘者(雲雲)此經文雲為住一切大乘衆生(雲雲)可思之(已上裡書)
起信論法藏疏雲。
○謂戒賢則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
依深密等經。
瑜伽等論。
立三種經(雲雲)二智光論師。
遠承文殊龍樹。
近禀提婆清辨。
依般若等經。
中觀等論。
亦立三教(雲雲)
又會通雲。
攝生寬狹。
言教具阙。
深密等三時。
普為一切乘說。
又具三乘方為了義也。
益物漸次顯理增微。
智光所存。
第三時皆得大乘益。
顯理至空。
會緣相盡。
唯說一乘。
方為了義也(雲雲)取意
今謂此通。
不同嘉祥之所解。
依此宗意。
深密第三時。
明一乘也。
言普為發趣一切乘者說者。
法華雲。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是也。
第二時。
唯為發趣修大乘者說者。
信解品。
明昔教雲。
但為菩薩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說此真要是也
仙光院。
會空有論雲。
問曰。
若言般若是了義教者。
何故解深密經中。
勝義生菩薩。
白佛言。
世尊初于一時在波羅底斯仙人堕處施鹿林中。
唯為發趣聲聞乘者。
以四谛相。
轉正法輪。
雖是甚奇。
甚為希有。
有上有容。
是未了義。
是諸诤論。
安足處所。
世尊在昔第二時中。
唯為發趣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以隐密相。
轉正法輪。
雖更甚奇。
甚為希有。
亦是有上。
有所容受。
猶未了義。
是諸诤論。
安足處所。
世尊于今第三時中。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無自性性。
以顯了相。
轉正法輪。
第一甚奇。
最為希有無上無容。
是真了義。
非諸诤論。
安足處所。
若言二時所說義同。
何故第二第三時教。
别為隐密顯了。
由是當知。
二時所說法異。
答曰。
今以三義。
證二時教所說義同。
一般若宗。
明是了義故。
二文雖有别。
說義同故。
三由五事勝劣。
信解異故(等文)
會意雲。
第二第三時教文。
雖有隐顯等異。
而所說義理不殊也(廣如文也)
裡書雲
大樹緊那羅王經雲。
譬如大海為衆流主。
如須彌山為衆山王。
乃至所有一切出世間法。
智慧為首。
是故說言般若衆經中。
王能度諸流(等文)
大論第四十六。
舉法華。
華手等十種大經。
雲般若最大也(已上裡書)
問。
若如玄論所言。
準攝大乘論。
應立三時教。
何不爾耶。
答。
大乘即是一乘異名。
若于波若等。
不開方便者。
此是傍義。
非經正宗。
故雲正顯真實。
傍閉方便也。
故知。
三乘正是小乘。
大乘唯是一乘。
故約正宗。
但立二藏。
若通傍義。
不遮三時。
但是一支。
别義不開。
宗緻如三淨法門。
三攝法門(見法華遊意等也)又準無量義經。
應立七時等(見華玄三也)然此是支條之傍論。
非立教之正意也。
法華遊意。
明一教二教三教四教五教十教。
具應見之
問。
華嚴般若法華涅槃等諸經說時。
如何安布耶。
答。
華嚴多是初成道說。
般若經者。
成道七年以後三十年說。
法華是四十餘年。
方始說之。
涅槃即臨涅槃時說。
維摩在法華之前。
金光明于法華後說。
所餘大乘。
或說時現文。
或有不顯。
學者宜須尋之。
不能煩廣。
又四阿含。
從初道成已來。
乃至涅槃時說(但初說時或說不同如法華疏第四卷具明之)律藏十二年以後。
乃至廣說。
或五年以後。
方說此。
亦須撿之
華玄三雲。
又無量義經。
亦明三時○(初四谛教十二因緣)次說方等十二部經。
摩诃波若。
華嚴海空。
宣說菩薩曆劫修行。
此即有三時。
今複說無量義經複是四時。
複說法華則為五時。
涅槃為六時。
初說人天乘為七。
何不立七時。
不應偏立四宗。
定執五教也。
又釋論雲。
佛于鹿園說法。
無量菩薩得記。
無生法忍。
無量菩薩。
得一生補處現身作佛。
豈可言庶但小乘耶。
又大經雲。
我初成道。
亦有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