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本事應一。
何故分之制戒先後耶。
答。
此是反化所作。
故無一定。
但約道理。
會通。
二說宜悉之。
又問。
以出血罪。
别制之立戒耶。
答。
爾之十誦律雲。
打不死者。
偷蘭遮罪(雲雲)
根本毗奈耶第八雲。
又無犯者。
最初未制戒。
廢犯亂(雲雲)(今依此文解。
然最初者。
出血無犯之文也)
四分律第五。
說破僧違谏戒雲。
不犯者。
最初未制戒。
癡犯心亂。
痛惱所纏(雲雲)
婆娑五十六。
解出血罪雲。
以作此事世間衆惑有聞者或不聞故(雲雲)此文為彼約知不知。
論先後義為潤色也。
問。
華玄引釋論雲。
先破僧已而言。
此釋次第。
與律不異(雲雲)律文既與論相違。
何雲不異。
為文不異欤。
為義不異耶。
答。
先德意雲。
文異而意同。
今雲。
未考諸部律文。
宜待檢律藏諸部方決之。
四分律第四及第五。
廣說出血破僧二罪。
如義章所引耳。
十誦律初帙。
直說破僧事。
不論前造出血。
餘律猶可考之。
問。
大論說。
與四分律說。
次第有異。
何雲不異耶。
答。
義難也。
且可雲有異欤。
不字與有字相濫故爾欤。
又一義雲。
見文次第異。
故雲不異。
抑學者疑也。
不爾者。
直可雲律中亦爾。
而今雲不異者。
意顯實義無違耳。
問。
何不違耶。
答。
問。
宗家意。
于菩薩位。
立暖等四善根耶。
答。
權有實無。
又于實修。
五十二位。
一往配屬。
亦得有之。
華玄五雲。
若大辟支與佛齊。
佛入道有二說。
一雲。
從暖法已去入觀。
至盡無生方出。
○二釋雲。
佛從不诤觀去。
至盡無生方出。
大辟支亦然(文)
此約小乘義說。
不論實修也。
依法相大乘。
立加行位。
即四善根。
今家無此義矣。
涅槃疏第七雲(四依品)問。
小乘有四果。
大乘有十地。
既将後三依。
配十地可見。
小乘有五方便。
大乘有三十心。
初依作若為配當體。
答。
且依一種大乘二空判。
小乘五方便。
前四念所得生空。
後四善根謂法空。
大乘三十心初十心得生空。
後二十心得法空。
璎珞作此判。
若爾。
四念處唯大乘初十心。
此是弟子。
四善根。
唯後二十心。
是師位。
四十。
一途為言非定說也(文)
唯此釋以十行十回向二十心。
為四善根。
然是一途非定說也。
問。
付大經中。
說四依菩薩。
私經相且。
始自熙連河沙佛所發心。
乃至八恒佛所發心(雲雲)爾于四依位。
如何配屬之耶。
答。
一義雲。
若依涅槃義疏。
并是初依往因也。
若依法華玄論。
以四恒已上。
為四依位耳。
又一義雲。
法華玄亦同涅槃義疏之意。
問。
八恒菩薩。
于十六分義具解之。
故知。
非皆是初依往因。
抑法華玄文。
如何因此有異義耶。
答。
涅槃疏七雲。
問。
八恒既解十六分義者。
涅槃義盡不。
若雲盡者。
此則兩死。
一者明四依是因人。
既解涅槃盡者。
佛複何所解。
因果何殊。
二者明前自雲此中格量初依。
初依已解涅槃義盡者。
複三依複何處解(雲雲)
問。
此中并明初依行解者。
從上四恒。
解一分義。
至八恒。
解十六義。
合有五恒。
則應有五人。
若爾。
則有五依。
不得言初。
止是一依。
此為難解。
答雲。
此亦無妨。
初依中。
自開有五人。
猶如三十心同是初依何妨。
有五人同是初依。
且複第二依。
從初地至七地。
則有七人。
同為第二依何妨。
五人同是初依(文)今見此文。
并難兩家已。
偏就南方。
為開及通。
故知。
唯取南方解也。
言若盡兩死者。
南北兩家。
俱為難殺也。
疏又雲。
問。
此中并明四依往因。
為不然也。
答。
南北舊有二解。
北方解雲。
此中九恒。
前五恒是弟子位。
後四恒釋四依因行。
一恒則釋一依。
故具出四依往行也。
第二南方解釋。
此義不同。
明此中并釋初依往行。
以兩義。
故知。
即得是歎初依解也。
一者○初依。
既具煩惱性。
是凡夫故。
故不可依止。
所有言說。
未必可信。
故今釋初依往行。
深遠發心來久也。
二者以經推。
非是釋後三。
依仁王經及璎珞本業經。
并明十地菩薩供養塵數世界諸佛。
既言初地至十地菩薩。
○今何止言九恒。
故知。
九恒止是初依往行也(文)今何止言見此文。
雖舉南北二家。
準上所引文意。
在南方耳。
初依于經具足解義。
但于粗義具解。
然于其中細論。
有無量分。
而未盡也。
疏第一雲。
今明十六分。
不可一分。
于百分。
何言不得一分(雲雲)大師自謙釋也。
若言後三依複何所解者。
設第四依。
具解十六分。
同有此難。
佛何所解。
因果何殊。
故知此中歎初依人。
以釋人疑耳。
華玄八雲(法師位也)若例四依應起自内凡通乎十地。
是其人位。
但于初依。
自有師資之别。
此自明依止之位。
今就弘化分之。
外凡已上。
皆法師位也。
次約階品。
如涅槃四依品明有九人(乃至)八恒具解十六分義。
此九品人。
前四人既無解。
是弟子位非師也。
後五品人。
既有解義。
屬法師位也。
此五人合為四依人。
即初依人。
又通而為論。
三十心位位皆是法師也。
十地菩薩。
念念化人。
皆是法師。
自優劣。
如九地得十種四無礙。
為大法師也(文)
此文有二料簡。
一義雲。
五人合為四依。
五寬四約故。
雲合為四依也。
即初依人已下。
就初依中釋疑。
謂上文雲。
起自内凡未知初依始終。
具明其分位故。
故雲即初依人。
通論三十心。
又涅槃疏雲。
三十心中。
後二十心法空位。
為師位(是一途為言雲雲)故于此中。
雲通論三十心皆是法師位也。
十地菩薩。
念念已下。
明後三依位分也。
法師即是四依人故矣。
一義雲。
即初依人句。
屬于上句。
謂此五人。
合為四依人中即初依人也。
此義雖合涅槃疏。
而于文句不便也。
又更一義正取後五人。
則為四依。
八恒即第四依故。
涅槃疏雖出南北二解。
然無評文。
然考大師正存南方舊解。
吳魯南北可考處處文辨之。
菩薩五法
金光明疏。
引釋論雲。
菩薩六時行五法也(文)又雲。
五種者何。
謂忏悔。
勸請。
随許。
回向。
發願(雲雲)
菩提樹金剛座量
維摩疏四雲。
如釋迦文佛。
菩提樹下初成道處。
三千二百裡。
金剛地為場(雲雲)三千二百裡者。
何處說耶。
婆娑論雲。
周百餘步。
西域記同之。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十終
保延二年七月一日抄竟。
自天承之比時待暇隙兩三于之間抄之。
近日分卷。
三論學沙門珍海記之。
口傳血脈
文殊。
馬鳴。
龍樹。
提婆。
青目。
青辨。
沙車。
羅什。
昙影。
僧睿。
道生。
僧肇。
道融。
道恒。
惠嚴。
惠觀(已上八宿并出)道朗。
僧诠。
法明。
嘉祥(已上四師次第)元康。
玄湜(已上漢)道慈律師。
善議大德。
勤操僧正。
願曉律師。
尊師聖寶僧正。
延^6□僧都。
觀理權大僧都。
澄心僧都。
在慶律師。
有慶大僧都顯真。
永觀律師。
覺樹僧都。
智藏僧正流可尋之别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