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曾問我。
是甚深義。
則初後皆說涅槃。
○又像法決疑經雲。
或有見我·入于涅槃。
或有見我是報佛為百千釋迦之所圍繞若爾。
不應言華嚴是初成道時頓說。
至涅槃時不說。
是故漸頓不成也。
○(雲雲)
難雲。
報佛何必是華嚴耶。
梵網經等。
是彼所說故耶。
又華嚴設涅槃時說。
何為非頓耶。
答。
此義實難。
試通雲。
若準此文。
毗盧舍那說。
并屬華嚴類也。
又他師雲。
初成道時頓說。
則說頓教。
故設此難。
若約頓悟機論。
此非難也
又雲。
又以四句。
總貫衆經。
一始說小終說大。
如鹿園說小。
後明大乘。
二初大後小。
初成道說華嚴教。
鹿園已去說小教。
三始終俱大。
如初後皆說涅槃。
四始終俱小。
如釋論雲。
從初轉法輪。
至大涅槃。
集作阿含。
以顯密二教。
及四句不同。
豈可局在五時限。
以三教俱知如來随緣說法。
教無定也(雲雲)
說時雖不定。
而以類攝經。
故為二藏。
非無方便。
亦非但為一教也
法華遊意雲。
或始終俱大。
或初後并小。
或始小終大。
或始大終小。
或一時之内。
大小俱明。
或無量時。
唯辨一法。
或說異法而前後為不同。
或明同法而前後為異。
良由機悟不一。
故适化無方(雲雲廣如文)
涅槃疏第五雲。
明如來初成道時已。
有菩薩。
此事與今問等無有異。
他舊指華嚴經。
明釋迦成道。
摩竭陀國。
寂滅道場七處八會等已。
有菩薩問此事。
今明不然。
華嚴中。
何處即問與今問相似耶。
他雲。
我取其問意相似今明。
此中雲。
然其所問句義。
功德等。
無有異。
何止言其意耶。
既無相似。
故知非也。
今明初成道時說。
無量經雲。
何止是華嚴耶。
又初成道時。
何必不說涅槃。
八相成道。
一一相中。
複現八相(等文)
迦葉菩薩。
十二年童子。
能發三十餘問。
具應考經知之
問。
其一一相中。
複現八相雲意何。
答(雲雲)
問。
以舍那教。
皆屬華嚴欤。
答有二義。
一雲皆為花嚴。
一雲不必為華嚴也
問。
今大涅槃。
為一日一夜說。
為當何耶。
答雲。
此或一日說。
或經一年說(雲雲)
花玄三雲。
大經雲。
或見佛今夜入滅。
或十五日後分。
方始問訊。
或一年方取涅槃(文)
涅槃疏第二十雲(釋特子梵志。
于此經中出家過十五日佛猶故在)有解雲。
此根緣宜見不同。
今明。
此解乃好。
而無多意氣。
今釋者若是。
月德太子經雲。
佛今年二月十五日。
陷雙樹間。
至來年二月十五日。
方入涅槃。
若是此經初雲二月十五日。
晨朝唱告。
中夜入涅槃。
今文後雲犢子梵志。
過十五日後。
佛猶故在何得如此。
今明。
此年二月十五日。
至來年二月十五日方涅槃。
何故爾。
如來能令一日作十日。
作十日宛然而不失一日。
一日宛然作十五日。
乃至一年亦爾。
故如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當時衆謂如食頃。
此豈不是。
無量時為一時。
一時為無量時(文。
謂如食頃之文在燈明佛說經時。
而于智勝十劫道場也)
經第一雲。
二月十五日。
臨涅槃時。
以佛神力。
出大音聲。
普告衆生。
今日如來。
○将欲涅槃(雲雲)
問。
華嚴七處八會說者。
在何時耶。
答。
前七會。
多是初成道說。
第八會。
是後時說也
名玄七雲。
前七會。
多是佛初成道。
菩提樹下說之。
此時未有小衆。
故七會不例。
第八會。
後時說之。
後已立祇洹精舍。
此時得有聲聞所以列也(文)
上文雲華嚴不起寂滅道場。
現身七處。
可不思議(雲雲)故且七會菩提樹下說雲也
又雲。
七會初成道時說(文)(上文雲。
多是初成道說。
此文直雲初成道說者。
第七會未分明故。
上文且置多言欤。
可尋之)
問。
初成道者。
即成道日欤。
答有二義。
一雲淨眼品。
即成道日說。
第六會是第二七日。
總言初成道也。
一雲初七日不說。
第二七日方說七會。
然成道未久故雲初也
法華方便品疏雲(釋三七日忠惟文也)彌沙塞律雲。
三昧七日。
此與十地論同。
彼論問雲。
本為利他成道。
何故七日思惟不說。
答雲。
顯亦自受大法樂故。
何故顯已法樂。
為令衆生于如來所。
增長愛敬心故。
複舍如是妙樂。
悲愍衆生為說法故。
此即初七不說。
第二七日。
方始說法(文)依金剛佛論。
淨眼品。
即成道日說之。
有婆薮盤豆弟子。
金剛仙論師。
即菩提留支傳述之見金剛般若疏也。
今見法華疏文。
引十地論。
明初七不說第二七日。
方始說法。
其言甚明也。
然彌沙塞律者。
是小乘法。
十地即華嚴。
若爾。
大小不同。
所見應異。
而言同者。
但是七日數同。
非必一事。
又法華三七思惟者。
明始說小乘時故可對論之
問。
十地品在第六會。
雲第二七日。
其前五會。
應是初七日說。
論主何故釋雲思惟不說耶。
答不起寂場。
現身于七處。
既無前後。
何待前五會說竟。
方始說第六會經。
故知。
第六會在第二七日者。
但是初七日。
思惟不說故也。
若不爾者。
何不于初七日說前五會經。
不相妨故。
婆薮盤豆。
善解一切修多羅義。
豈非此謂哉
花玄三雲。
又像法決疑經雲。
或有見我入于涅槃。
或有見我是報佛。
為百千釋迦之所圍繞。
若爾不應言花嚴是初成道時頓說。
至涅槃時不說(文)(此非必是此八會經但應是華嚴部類耳)
問。
何以報佛說。
證華嚴是通終時耶。
報佛如來。
豈必說耶。
彼梵網經等。
非是華嚴。
又仁王般若雲。
千花台上寶滿佛。
說般若經。
若爾此證不成如何。
答。
此破他師語也。
非必為定量也(已上一義)
又引此文。
但明所見不同。
成涅槃時亦說異部經也。
故下文亦引此經曰。
見不同。
證般若法華前後不定。
故此引文不必以舍那教定為華嚴也(已上二義)又一意雲。
舍那所說并屬華嚴。
所以然者。
所化純故。
唯說根本一乘法輪。
根本法輪。
即是華嚴。
此應更思(次文者即此義證也)
花玄三雲。
華嚴因果者。
○皆是無方無礙。
任道平正。
無所行奪。
究竟圓滿。
望前諸教。
謂根本法輪。
○但為衆生薄福鈍根。
不堪受此法。
是故方便息于大化。
種種雜說。
或前小後大。
或始三終一。
或先無常後常。
皆是釋迦屈曲為緣故。
深隐說法。
若任道而言。
唯應有華嚴(文)
準此文意。
舍那所化。
利根深智。
唯說任道平正教門。
即唯是華嚴也。
然梵網等。
應是華嚴部類。
璎珞經等。
亦應此例。
然仁王雲。
見寶滿佛于華台上說般若者。
亦是平道門。
說般若經般若亦則是華嚴也。
故雲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也。
凡是一切華嚴等經。
皆般若攝故。
就總門名為般若。
然舍那教故。
即為華嚴也(更尋之)又智論所說。
不共聲聞。
般若亦應準之
金剛般若疏一。
出部數不同雲。
第一有二種。
出大智論第四十一。
及九十九卷雲。
般若有二種。
一共聲聞說。
二但為十地諸大菩薩說。
下位之所不聞。
今諸部般若。
多是共聲聞說也(文)
大論四十一雲(三假品)複次波羅蜜有二種。
一者共聲聞菩薩合說。
二者但與諸法身菩薩說(文)(釋須菩提說般若所以也)
第一百(近奧七紙釋後屬累)○複次如先般若有二種。
一者共聲聞說。
二者但為十方住十地大菩薩說。
非九住所聞。
何況新發意者。
複有九地所聞。
乃至初地所聞。
各各不同。
般若波羅蜜。
總相是一。
而深淺有異。
是故囑累阿難無咎(文以此文可難大乘無淺深也)
經疏言九十九卷。
考其卷。
無此文而近一百。
又其語相當。
故知所引即此文也。
然于一百卷已近奧。
何涉前卷乎。
恐是筆誤欤。
又七十六卷。
釋須菩提随佛生之文。
舉二種般若也
七十六雲。
有人雲。
般若有二種。
一者唯與大菩薩說。
二者三乘共說。
共聲聞說中。
須菩提是随佛生(雲雲)
問。
凡雲般若部類有幾不同耶。
答。
五部八部又二三四部等别也
二部(共不共如前)
三部(光贊。
放光。
道行。
大論六十七。
并七十九說)四部(睿法師雲。
有四而不列數)
五部(摩诃般若。
金剛般若。
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