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般若。
光贊般若。
仁王般若。
此依仁王般若說大悲比丘尼本願經未記初為大品)
裡書雲
大悲比丘尼者。
經名欤。
為當未記之作者欤。
當待暇日撿錄并傳之
舊點本雲。
大悲比丘尼本願經未記(雲雲)
今且雲。
大悲比丘尼本願者。
合為經名也
本願經未記說。
于傳譯不同之門。
頻破之不用之(已上裡書)
八部(第一部十萬偈。
第二部二萬五千偈。
上二部猶在外國。
第三部二萬二千偈。
即大品。
第四部八千偈即小品。
第五部四千偈。
第六部二千五百偈。
上二部亦未傳譯第七部六百偈。
即文殊般若。
第八部三百偈即金剛般若)
此依菩提留支說。
已上依金剛經疏也
又諸龍天阿修羅宮。
有千億萬偈般若(壽命長念力。
強故。
此出論第百卷經疏引之)
問。
菩提留支雲。
光贊大宮品道行等。
皆十萬偈。
般若中一品。
非是别部(雲雲)大師許之耶。
答。
不許之。
小經疏雲。
今以釋論驗之。
不同流支所說。
釋論雲。
般若部黨有多有小上中下。
雲何言光贊道行非是别部耶(文)問。
論雲光贊道行是别部者。
應是自就三部中論之。
何妨于十萬偈經中攝入之哉。
答(雲雲)
論百雲。
如此中般若波羅蜜品。
有二萬二千偈。
大般若品。
有十萬偈(文)
品者應是部之異名。
故知言大品小品者。
是大部小部也
花玄三雲。
論主雲。
般若非一時一會說(雲雲)
問。
付八部般若。
以仁王般若。
攝何部耶答。
天天問般若攝也
仁王疏上雲。
八部者。
大品。
小品。
光贊。
放光。
文殊問。
金剛般若。
道行。
天王問般若。
此仁王問般若。
是天王問般若攝。
人王亦是天王也。
故知天王問般若所攝也(文)又雲。
依金剛仙論。
明八部般若(文)
問。
大品般若。
金剛般若。
相對前後如何。
答。
雲之異說相分明也。
會稽基法師。
華山顔法師等。
依仁王說。
言摩诃般若在前(更引二經。
)更有法師。
以三文三義雲前說。
金剛般若。
具如金剛經疏。
然大師于其中。
不判是非矣。
依法花疏雲入出無難。
教在大品付财前。
即金剛般若等也。
故今且可申金剛般若在前說之義也。
問。
答(雲雲)可依金剛般若疏文攝問答也
信解品疏雲。
又雲。
佛成道六年說大般若十萬偈。
不來此土。
又仁王經雲。
金剛般若。
在大品前說。
此法中善吉。
已聞波若。
善吉已聞。
悲喜交集。
即是入出無難事(雲雲)問。
仁王般若(文)雲說摩诃般若波羅蜜。
金剛般若波羅蜜(雲雲)今何違文證義耶。
答。
今以金剛般若。
望付财之教(命聲聞說大乘也)故十萬偈般若。
(并)金剛般若。
非付财之般若但為入出無難事。
付财教。
在智論所釋。
大品般若。
即與光贊一也。
智論第百卷所出。
二萬二千偈經是也(前列八部中第三部名大品者是也)論更言十萬偈者。
即成道六年說(前列八部中第一部應當此欤但未決)故知。
仁王雲說摩诃般若者。
是六年說。
非付财教。
言光贊者。
即當付财大品教也
裡書雲
仁王疏上卷雲。
二十九年已說四般若。
○于王舍城耆阇崛山。
說大品。
至舍衛國。
說金剛般若。
天王問般若。
後還王舍城耆阇崛山。
說光贊般若(雲雲)
求雲。
于耆阇崛山。
說大品者。
付财大品欤。
若爾金剛般若之前也。
若非付财。
是成道六年說。
不來此土者。
彼說處可尋之
施惠江邊般若者。
真谛師義林。
說三論宗。
正可依之。
大般若經中。
白露池說。
同異可尋之
仁平二年。
最勝講覺長。
問明海已講雲。
勝天王般若者。
嘉祥釋雲。
舍衛國說(雲雲)疑經雲。
王舍城耆阇崛說(雲雲)違之耶。
講師答雲。
般若非一時一會說。
故爾也。
法務禦房。
籠居傳聞雲。
此僻重也。
釋隻雲天王問般若不雲勝天王般若也。
金剛疏雲。
天王問般若大本。
不來此地。
唯有須真天子問般若七卷。
法才王子問般若三卷。
四天王問般若一卷(雲雲)
天台一卷疏雲。
天王問般若。
部黨甚多。
今來此土。
唯有思益梵天。
及四天王人。
又須真天子問般若複有勝天王問般若也(雲雲)
嘉祥疏。
不出勝天王問般若矣
貞元入藏錄。
隻列勝天王般若七卷(了陳月婆首那譯)别有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羅什)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流支)持心梵天經四卷(法護)此三部非般若部也(已上裡書)
問。
何處以光贊為大品耶。
答即此文也
又金剛疏。
明部類文明見也。
大品疏第一亦爾也
金剛疏一雲。
釋論第六十七卷雲。
般若部黨。
有多有少。
有上中下。
謂光贊放光道行也。
舊雲。
光贊有五百卷。
此土零落。
唯有十卷。
○即是上品。
次放光為中品。
道行為下品也。
放光有二十卷。
是古大品。
道安法師所講本。
新本有二十七卷。
或為二十四卷。
對小品為大品。
于前三部。
實應是中品也。
道行即是小品。
○釋論第七十九雲。
謂小品放光光贊。
○故知道行即是小品也。
○長安睿法師。
小品序雲。
斯經正文有四種。
多即六百偈。
此之大品故。
是外國中品耳。
○雖唱四名。
而不列數(雲雲)
此之大品者。
此方大品。
即光贊。
望外國十方偈經。
猶是中品耳。
又一義雲。
此之大品者。
應是放光。
望外國光贊有十萬偈者。
便是中品也
今且加推度。
以顯前義。
睿師四部。
應是于智論三部。
更初說般若今所舉十萬偈經。
應是依第百卷說等加之欤。
然六十七卷。
以光贊為上品者。
且為顯部類大小出三品且于三中光贊為上品上品即大品謂也。
又且于付财教中。
出不舉入出無難類欤。
睿師為盡般若部類。
具舉四部欤。
又一義雲。
智論前文具舉三品。
下文略舉二部。
若爾百卷文。
雲十萬偈經。
即應是光贊。
是付财教。
彼初說經。
是别有十萬偈也。
智論以光贊為上品。
複有五百卷。
即當論下文。
舉十萬偈是也
有人通釋。
以仁王證大品前說金剛般若事大品疏。
引仁王文雲。
說金剛般若。
摩诃般若。
故知大師所覽本爾也(雲雲)今撿部類文。
依仁王明五時引文雲。
二十九年說摩诃般若波羅蜜。
金剛般若○(雲雲天王光贊)大品金剛兩疏。
同以此定五時次第也。
然大品疏。
有一處引雲。
爾何忽以此定證所覽本文句。
又亂五時前後乎。
又有引新翻仁王雲。
說摩诃般若。
說金剛般若大品等般若(雲雲)(今謂。
大品隻是約大部所立。
此非必經家之本語。
何必以此為證耶。
或雲光贊。
或雲放光。
或雲八部中第三部或雲五時中初時。
如是異說不定。
然雲大品付财正是光贊。
詳之又别有四十卷大品隻是西方光贊具足本中。
漢土傳來時略其文也)又金剛疏。
不判二經前後兩師是非者。
彼總言金剛經前無般若(非理也)又大品付财。
在金剛前。
又非理也。
但總言金剛經前後。
俱有般若意也。
法華疏别約付财。
定于付财前說金剛經。
詳之問。
般若說時何。
答。
自成道第七年說之。
竟于三十六年也。
問。
二夜經說。
如何通(雲雲)
金剛經疏一雲。
諸大乘經雖并是無依無得。
但般若多作無依無得之說。
正破衆生依得之病。
餘經不爾。
至如涅槃。
正明常無常。
法花明會三歸一之法。
華嚴廣明菩薩因果德行。
不正辨無依無得。
為是義故。
衆經說得道之與滅罪。
要須般若。
是以般若。
有多部不同。
取其大要。
衆生常有依得之病。
是以如來。
常說無依得法。
如二夜經雲。
從佛得道夜。
訖至泥洹夜。
常說般若。
五時之與八部。
何是為多(文)
此文兼顯諸經宗旨不同。
雲二夜經者。
見大智論此應是得道夜涅槃夜為二夜也。
常說者。
兼取餘經中。
無依無得義也。
或别說般若部。
顯密通論之
法華疏一雲。
部類不同。
略為七例(雲雲)(如文一會多會初分具足。
略本廣本為六。
一品為部為第七也)問。
應對一品有多品也。
何唯有七例而無八類耶。
答。
似易而難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