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三论大义钞卷第二

首頁
    西大寺沙門玄睿集 方言深密。

    尋之難識。

    今以三門。

    辨其機要(一大意門。

    二釋名/門。

    三問答門)夫适化無方。

    陶誘非一焉。

    故能應方域。

    而設随方教。

    開階級以示機。

    微道陶誘之要。

    莫先自玆矣開道之術。

    豈複若之哉。

    言釋名者。

    所言方者。

    是方域也。

    是所緣域。

    衆生所緣域。

    名之為方域。

    言即是言教。

    能化随緣教。

    稱之曰言教。

    總而為言。

    随方之言。

    名為方言。

    謂随所化根機之方。

    而能化聖。

    所設言教。

    是故名為随方之言。

    故庾法師雲。

    随方之教。

    名為方言。

    武都嘉祥二匠同雲。

    衆生所緣之域稱方(日本/舊師傳有多釋/今略存一)依名釋義。

    粗爾如是。

    自餘三釋。

    準二谛釋。

    後叙問答。

    問。

    方言幾何。

    答。

    嘉祥師雲。

    方言甚多。

    略出三種。

    謂初中後。

     問。

    何但建三。

    而不增減。

    答。

    三種方言。

    破病顯道。

    其義既周。

    故不增減。

    問。

    若要具三。

    則破顯周。

    若于一一破顯各盡。

    答。

    一一方言。

    破病顯道。

    其義乃周。

    問。

    若爾一種方言。

    破執顯道既盡。

    何勞立三。

    答。

    一一方言。

    雖破顯盡。

    而為顯示破顯不同。

    立三方言。

    問。

    破顯不同。

    其義若為。

    答。

    破病顯道。

    凡有二門。

    一破執病。

    而後顯道。

    初二方言。

    即顯此義。

    二顯道理。

    則執自破。

    第三方言。

    示乎玆義。

    問。

    初二方言。

    同俱示于破病顯道。

    其二方言。

    有何差别。

    答。

    據破病義。

    有縱有奪。

    彼初方言。

    就奪破門。

    而示破顯。

    第二方言。

    約縱破門。

    而為破顯。

    問。

    其意若為。

    答。

    衆生執病。

    雖有無量。

    總而收之。

    但性與假第一方言。

    奪其假執。

    而名性執。

    破病顯道。

    故名奪破。

    第二方言。

    縱其假執。

    而名假執。

    雙破性假。

    顯申道理。

    故稱縱破。

    問。

    三種方言。

    各作三中。

    作法若為。

    答。

    假生不可言生。

    不可言不生。

    名世谛中。

    假不生。

    不可言不生。

    不可言非不生。

    名真谛中。

    無生滅生滅為世谛。

    生滅無生滅為真谛。

    無生滅生滅。

    豈是生滅。

    生滅無生滅。

    豈是無生滅。

    故非生滅。

    非無生滅。

    名二谛合明中(初方言/之三中)假生假滅。

    假生不生。

    假滅不滅。

    不生不滅。

    名世谛中。

    待世谛假生。

    明真谛假不生。

    待世谛假滅。

    明真谛假不滅。

    不生不滅。

    名真谛中。

    無生滅生滅。

    為世谛。

    生滅無生滅為真谛。

    無生滅生滅。

    豈是生滅。

    生滅無生滅。

    豈是無生滅。

    故非生滅非無生滅。

    名二谛合明中(第二方/言三中)假生假滅。

    假生不生。

    假滅不滅。

    不生不滅。

    名世谛中。

    非不生非不滅。

    名真谛中。

    二谛合明中。

    與前方言同。

    問。

    三種方言。

    同明三中。

    有何差别。

    答同明三中。

    而語意異。

    所以然者。

    三種方言。

    二谛用中。

    語意俱異。

    彼合明中。

    語同意異。

    問。

    若為雲爾。

    答。

    第一方言。

    二谛用中。

    豎而作中。

    後二方言。

    二谛各中。

    橫而作中。

    故言語異。

    第一方言。

    二谛俱破性實之執。

    第二方言。

    二谛用中。

    世谛破性。

    真谛破假。

    第三方言。

    二谛各中。

    據平等門。

    而說用中。

    非是破執。

    故言意異。

    三種方言。

    合明中道。

    同非生滅非無生滅。

    故雲語同。

    初後方言。

    二谛合明。

    同泯二假。

    而明體中。

    第二方言。

    合明中道。

    有其二意。

    雙泯假性。

    而明用中。

    雙泯二假。

    而明體中。

    故言意異。

    問。

    初方言與第二方言。

    同明三中。

    有何意趣。

    答。

    于前三中。

    明四重階。

    于後三中。

    明漸舍義。

    故前後異。

    所以然者。

    于前方言。

    彼用中。

    并因緣假名。

    俱破性執。

    故名為中。

    二谛合明。

    雙泯二假。

    稱為體中。

    故有四階。

    于後方言。

    世谛破性。

    而明中道。

    真谛不假。

    而辨中道。

    二谛合明。

    雙泯性假。

    合論用中。

    故是漸舍。

    問。

    且置後義。

    初方言明四重階級。

    何者是乎。

    答。

    破性中焉。

    二谛假焉。

    用中焉。

    體中焉。

    謂之四階。

    問。

    未曉其緻。

    委曲散釋。

    答。

    外人執。

    有性實有無。

    以就緣假求性。

    有無不可得故。

    非有非無。

    名為中道。

    謂之中實。

    外人既聞非有非無。

    即謂都無真俗二谛。

    便起斷見。

    是故次說而有而無。

    以為二谛。

    攝其斷心。

    則稱之。

    曰二谛假也。

    而有而無。

    次為欲顯而有而無中道有無。

    不同于汝性有無義。

    第三次明二谛用中。

    雙彈兩性。

    目之用中。

    第四欲轉假有無。

    二而明不二。

    故明體中。

    問。

    是四重階分體用何。

    答。

    初三階用。

    第四階體。

    問。

    于于體用二。

    何處破執。

    答。

    于用處破。

    體即不破。

    何者其用有差别故。

    有藥有病。

    将藥破病。

    然其體中無差别故。

    藥病俱淨。

    故不破執。

    問。

    于用三階。

    何處伏斷。

    答。

    緣悟不同。

    伏斷不定。

    或中伏斷。

    或假伏斷。

    或有中。

    中伏而于假斷。

    或有假。

    伏而中斷。

    若約極鈍。

    具禀三階。

    于第三階。

    破洗一切。

    執病悉盡。

    問。

    論中與假凡有四句。

    謂假前中也。

    假後中也。

    中前假也。

    中後假也。

    與前四階。

    有何差别。

    答。

    前之三句與四階同。

    後之一句。

    階不攝。

    何者中實。

    是假前中第二第三。

    即中前假。

    第四體中。

    是假後中。

    問。

    雲何如是。

    配當之耶。

    答。

    彼中實在二谛假前。

    名假前中。

    第二第三。

    其體但是因緣有無。

    名之曰假。

    此假是在于體中前。

    目中前假。

    體中即是。

    在于假後。

    謂假後中。

    此四重階。

    但悟入門。

    無出用義。

    是故阙無中後假句。

    今為顯從體起用。

    加中後假。

    即體中後。

    方說而有而無是也。

    問。

    于初方言。

    破何人執。

    答。

    初言方破外道性執(又雲正破外/傍破内也)問。

    大小内外。

    同有執病。

    若初方言。

    但破外道。

    而不破餘。

    雲何得言破執既用。

    答。

    此點同破故執盡。

    何者外道即攝内外大小諸執而破析故。

    問。

    何故言爾。

    答。

    言外道者。

    至妙虛通。

    稱之曰道。

    心行道外。

    名為外道。

    内外大小。

    有所得徒。

    生心動念。

    皆是其心。

    行于道外。

    故目外道。

    此奪破耳。

    問。

    第一方言。

    所破人爾。

    第二方言。

    所治何人。

    答。

    第一方言。

    據縱破門。

    而破熱病。

    即有四人。

    謂世間流俗泛爾矣。

    小乘矣。

    有所得大乘矣。

    此四種人。

    所起性執。

    于世谛破。

    禀世谛破。

    或有存假。

    或有空假。

    俱迷假法。

    此二假執。

    于真谛破。

    合論用中。

    雙泯性假。

    是故與前所破人異。

    問。

    第二方言。

    何說二谛俱無生耶。

    答。

    欲據漸舍釋八不故。

    故說二谛俱無生義。

    問。

    雲何不說世谛是生。

    真谛不生。

    而釋八不。

    要須二谛俱無生義。

    而釋八不。

    答。

    真明空有。

    為二谛者。

    大小乘徒容。

    謂論主取我故。

    今明二谛俱無生。

    雙破二偏。

    具顯中道。

    問。

    說俱無生。

    遣二偏何。

    答。

    世谛無生。

    破于性生。

    即小乘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