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心学典论卷之一

首頁
    法華言之。

    如來但以一佛乘故。

    為衆生說法。

    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夫如是則明矣。

    世尊當時建立四乘焉。

    乃二乘以階大乘。

    大乘以階一乘。

    是猶齊一變至于魯。

    魯一變至于道者。

    然不逐門外三權以骩骳直明于露地一實。

    而一切衆生在刹那際。

    成佛已畢。

    轉法輪已畢。

    入涅槃已畢。

    十界依正交影隐隐。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者。

    其唯華嚴法華之二典乎。

    而華嚴為先鋒。

    故頓示報身之功德也。

    法華為殿後。

    故精談教相之權實也。

    其間雖則乳酪之次稍殊淘汰之秩不同。

    然臻其俾大心凡夫于介爾一念。

    以觌舍那妙體者。

    未始不一其揆也。

    是以學茲二教者。

    最要先信于自己方寸内。

    本具廣大靈明智慧。

    不與三世諸佛移易可毫芒也。

    其或己之器量握齱。

    聞彼身土之綦貴智行之豐富。

    則逡巡踧踖以為。

    此皆諸聖事業非吾所能也。

    卒怠忌無心諸斯須履修之。

    覆視他人講其學不喜之。

    乃腹腓而心謗。

    是實與聾盲退席之徒為鄰類。

    不亦闵乎。

    夫斯二典振古以降。

    講者靡不以天台賢首為宗匠焉。

    之二師誠命世大士。

    至其有玄譚若判釋。

    後世誰得間然。

    然而今以費私之。

    彼其攪大藏之浩瀚。

    以廓圓宗之水脈者。

    固賢于二師也。

    若乃舉三寸之轄。

    力示法性根本。

    使學者徑直悟入勞少而功多者。

    宜莫方山長者李通玄若焉。

    長者論曰。

    以無明住地煩惱。

    便為一切諸佛不動智。

    一切衆生皆自有之。

    隻為智體無性無依不能自了。

    會緣方了。

    此數句是一經之大要也。

    學者取以呥呥而噍味之。

    甘之日月弗置。

    則于其觸緣對事之間。

    忽諸見。

    我身無始以來成等正覺。

    轉妙法輪。

    以至入涅槃共畢也。

    而二教居多名義亦于是焉在。

    所謂三谛四法界五味六相十玄門者。

    由數一二拾地芥然也。

    昔有僧。

    舉此語問于真淨大師曰。

    且無明住地煩惱。

    如何便成諸佛不動智。

    理極深玄絕難曉達。

    真淨曰。

    此最分明易可了解。

    時有童子。

    方掃除。

    呼之回首。

    真淨指曰。

    不是不動智。

    卻問如何是汝佛性。

    童子左右視惘然而去。

    真淨曰。

    不是住地煩惱。

    若能了之。

    即今成佛。

    是老也樂說無礙之辯。

    一時發覺群靈贓物。

    而使無所逃隐焉。

    适足以及棗柏連镳而馳。

    若夫黃檗打臨濟六十拄杖。

    汾陽不與慈明語佛法二年。

    大愚令雲峰日就職務者。

    亦惟不外斯指也。

    複依于法華開顯之說。

    則長者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刹利居士。

    付諸子家業之日。

    又豈别出一個物玉玺若金符以授與焉。

    唯是印可于先所出内之财物一念之信熟矣而已。

    故曰。

    我本無心有所悕取。

    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以斯知。

    二教玄宗晻然如合符契矣。

    其義共非不能滅煩惱生智慧之難。

    而無自以信其本有之患也。

    請學者于茲一節。

    深切留意哉。

    夫江河川流至大海極。

    土黑衆山至須彌極。

    如來所說至圓教極。

    世尊豈欺我哉。

    費也無算禅士已。

    嘗蹑跷負笈播蕩四方。

    暇大藏之覽是皇。

    然而自少壯頗逞志于二教。

    讀誦四十年如一日矣。

    遂乃祖識厥門阃。

    今也總要舉凡。

    以為一家之言。

    辄赅諸心學之檢押焉。

    雖然即非大心之士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固難及盟也。

    故此編私竊藏于金匮石室。

    以俟适後之人。

    吾聞。

    黃河千年一清。

    焉知其非聖人賢士乘運複出乎哉。

    二三子問焉曰。

    大圓二教人可同持邪。

    将其機有宜否與。

    對曰。

    均乎金仙之教。

    衆诠靡不皆種知之所演。

    其又何擇焉雖然勿已乃有之夫。

    曰。

    如己氏宜何教也。

    曰。

    吾知女何能若女自知女。

    請述其所蘊乎。

    女自執焉。

    夫聰明疏通而好性理者。

    宜持楞嚴·維摩等。

    廣大浩心而悅佛行者。

    宜持華嚴。

    妙解純固而樂佛慧者。

    宜持法華。

    楞嚴·維摩之性理敗賊先登也。

    華嚴之佛行布政教也。

    法華之佛慧付王業也。

    於乎妙哉淵乎大風也哉。

    是三者蓋舍那之所以統禦法界而立德化也。

    學者苟入于一則二其不遠也。

    二三子曰。

    此兩典與前僅僅十部經論。

    恐弗克大錄一代時教也。

    曰。

    唯唯否否不然仲尼不雲乎。

    詩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

    思無邪。

    其況乎我佛教之至妙。

    不可不略以蔽。

    廣。

    故于今之所擇十部缥帙。

    諸佛深義秘訣斂然具焉。

    學者賴之斷斷乎誦習。

    則雖曰大藏五千思過半矣。

    傳曰。

    古者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書。

    及孔氏出懼其史籍之煩文覽者不一。

    故删詩書。

    修春秋。

    贊易道。

    述職方。

    舉其闳綱機要。

    文凡百篇。

    七十之徒并受其義也。

    至我華藏教主之說。

    則其文之多雖如刹微塵數。

    皆不可删之書。

    今姑少殉此方之機。

    略學十部。

    則文有博焉。

    理有約焉。

    宜以合諸大聖樹風聲之緻乎二三子複曰。

    禅教各有家法存焉。

    安用引鄰燭而敞精神為。

    曰。

    陋哉言也。

    餘讀傳燈錄。

    初曆教庠然後入禅門。

    咨決玄宗古之學也。

    故及其有所說也。

    文辭粲然該典章瀸衆心。

    流諸千齡而弗泯泯也。

    後世禅學楷模堕頓。

    驅烏沙彌未學六甲五方乃入叢林。

    曠日之久滋益惛憊。

    戴白之老未讀楞嚴&m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