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則湛沔自若而不舍。
且又以其所假者反矣。
是故其急務同焉。
而其所以為急務則遠矣。
柳子厚所謂點之驢栀蠟鞭者。
是謂是乎。
夫南天王子觀赤縣神州有大乘之器。
逾越流沙。
遊于萬裡。
至其與梁武話言不契。
乃遂拂衣而去。
壁觀于嵩丘者十霜而減一。
魏王召不往。
神光問不應。
方是時也。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之效。
将焉在。
其必欲得一個法中龍象如波羅提者。
以紹隆正宗。
而弗敢為若而人解跏趺坐也。
然挽近世宗師不欽若祖業。
恈恈然畜畜然拊愛其徒謀。
吾焉能巧其機語。
厚其恩惠以懷柔天下英俊。
獲俾其悉皆入吾彀中。
是不務道德于此。
而欲施教化于彼。
所謂裸走而追狂人。
盜财而與乞者者。
其為謬亦既甚矣。
夫宗師者所明也。
非明學者也。
是故先自行正道。
而後使學者準繩之。
則可以稱其名實焉。
今無然。
宗師酌學者之心。
若其所曹好乎。
雖邪道而舉之。
若其所曹惡乎。
雖正道而錯之。
如此則今之宗師明學者者也。
焉在其所明者也。
古宗師行棒下喝。
挂牌普說呵罵。
猶且弗能無禅病焉。
今宗師須于岐而迓之。
複其舉措從之好惡。
則奈何學者不颠且狂也。
吾聞。
之孔氏嘗懷先王之道遊于四方。
時明君無興而不能宗之。
謂孔丘知禮而無勇。
于是乎返乎魯作春秋焉。
意者當年即使孔氏棄己之所懷以從他人所好。
則甯渠至睹累累然若喪家狗乎。
又聞。
客有歌于郢上。
其始曰下裡巴人。
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其為陽阿薤露。
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
其為陽春白雪。
中屬而和者數十人。
引商刻羽雜以流征。
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
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今夫宗師嫌和者寡。
競而炫鬻。
倡巴歌禅奚為鄙俗之尤也。
咨夫天之将興斯道也。
假其人。
天之将亡斯道也。
亦假其人。
吾今懼天之亡道時至也夫。
何見人心之靡薄也。
從者曰。
以師高論。
則若夫江西馬祖出八十餘員善知識。
暨象骨韶石清涼妙喜之門子孫昌阜者。
亦皆可屬諸巴歌禅欤。
應之曰。
其度人弘道之務韪。
則雖門弟子有數百人。
亡害于師德也。
其度人弘道之務不韪。
則雖門弟子不有一人半人。
何美之為焉。
吾謂道也。
雖然黃檗有言。
曰。
馬大師下有八十四人坐道場。
得馬師正法眼者止兩三人。
廬山歸宗和尚是其一。
由是觀之。
于象骨韶石清涼妙喜之門。
亦其得四師正法眼者不甚多也欤。
識者察焉。
不立第九
外了萬物之虛。
則即萬物而常無物焉。
内寤一心之空。
則全一心而恒無心焉。
業已俾外内空虛。
則雖尤物乎弗為煩焉。
若未得然。
則雖微物乎必為礙焉。
禅門有恒言。
曰。
不立文字。
然闇證若志末師。
徒以此為口實。
一切禁文字。
猶之嬴氏燔詩書百家之籍以愚黔首。
使其無以古非今者。
豈不痛也。
顧文字雖固不足以學焉。
然假之而入于道者殷衆。
今遂不得不辨明矣。
夫眼之所見為色。
耳之所聞為聲。
鼻之所嗅為香。
舌之所嘗為味。
身之所覺為觸。
意之所知為法。
此所謂六根六塵也。
今乃以文字擇于塵。
則為六之初色之分。
若此一分實有體性以撄内心。
則餘色色細而微塵鄰虛。
粗而山河大地鱗雜紛綸。
以一時攪亂。
其七孔四支之所覺。
煩擾無窮。
何者以根塵一也。
今縱有禅人。
一旦揮霍以觀文字之郵。
??除騷除之。
亦将若目前山河大地何。
夫是以未了自心所現。
而妄避前境者。
譬若人有畏其景而惡其迹者。
卻背而走迹愈多景愈疾也。
當知欲其得景滅迹絕。
莫若就陰而止焉。
欲其得塵謝根寂。
莫若依心而住焉。
斯此之謂自覺聖智乎。
餘維稽契經。
諸佛之道始乎聞教。
中乎妙悟。
卒乎無為。
又複以智入焉。
以行成焉。
以願弘焉。
是不期其然而然也。
或有學者。
面之規矩以徼厥成功。
雖勤苦不可得。
獨除非生知之人也。
顧叔末之世學者之敝亦非一也。
教家日逐章句而走。
不知反諸己也。
故其敝不蕩而僿。
則固而僻。
禅者思而不學焉也。
故其敝不小而愚。
則慢而狂。
然察其所以。
皆弗法于前修之由也。
二三子問焉曰。
二者猶之如是。
必不得已而取何先。
對曰。
彼呑鈎之大魚。
縱一時怒腮攞尾而去。
卒為任公子所獲焉。
若然者不反諸己也。
雖似怒腮。
而不猶愈乎不呑鈎之魚子哉。
二三子曰。
師命得聞之矣。
然古之所謂不立文字。
奚若義哉。
對曰。
漢明之前佛法未東流。
而中國貴賤同解被衣食粟矣。
梁武之先祖師未西來。
而赤縣道俗俱知屙屎放尿矣茲乃人人自然超乘。
而弗阙智用也。
然雖于諸經典巧說其狀動重千萬言。
未嘗與本來面目相肖。
譬諸畫圖。
由曹将軍畫飛兔綠耳。
其畫妙則妙矣。
而較夫騰骧齧踶探前趹後蹄間三尋者。
終非是真物也。
然自漢至梁。
學者未曙斯指。
徒玩言語之畫馬。
而僄棄自心之真馬。
于焉祖師善達時宜。
壹诃教勸離。
使其颛學見性之道也已。
豈同于後世禅者自以文字性相為實有而懼之。
乃于諸玄譚銜枚無言者乎哉。
夫是以古之所謂不立文字。
古之不立文字而非今之不立文字也。
今之所謂不立文字。
今之不立文字而非古之不立文字也。
是猶淨名默時文殊歎善哉。
而鹙子默時遭天女诃者。
非耶。
大抵未博讀佛教。
而辄解祖語者。
往往鮮不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