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而已。
子張複問。
子曰。
師爾以為必鋪幾莚升降酌獻酬酢。
然後謂之禮乎。
爾以為必行綴兆興羽籥作鐘鼓。
然後謂之樂乎。
言而履之禮也。
行而樂之樂也。
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
夫是以天下太平也。
是兩端者同為聖人之教化也。
而學者欲迪率之。
宜擇以時代方土也。
案若夫禮樂之制度。
仲尼在時既已廢崩者多雲。
??·宋不足征之類是也。
況其至于秦漢已降。
斷不複屬者久矣。
借有王吉輩成美其事。
人主迂闊不寵異之。
或謂繁禮飾貌無益于治。
在中夏猶且然。
有況乎波及日本哉。
所謂衰麻哭泣鐘鼓幹戚之品。
罕有耳聽而目視者。
雖欲講學之。
蔑由而已矣。
然如彼禮樂之原。
則有餘師今猶古也。
非以方土時代而存亡也。
非以君子宵人而隆殺。
也。
其求之者迩而可得也。
其用之者約而易行也。
其守之者固而不可渝也。
其傳之者遠而無盡索之時也。
茲用儒者之學先蠲其禮樂之原。
而後見土考時。
順宜以業用其儀式則可矣。
故左氏傳曰。
晉侯謂女叔齊曰。
魯侯不亦善于禮乎。
對曰魯侯焉知禮。
公曰。
何為自郊勞至于贈賄禮無違者。
何故不知。
對曰。
是儀也。
不可謂禮。
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
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
有子家羁弗能用也。
奸大國之盟。
陵虐小國。
利人之難不知其私。
公室四分民食于他。
思莫在公。
不圖其終。
為國君難将及身不恤其所。
禮之本末将于此乎在。
而屑屑焉習儀以丞。
言善于禮不亦遠乎。
君子謂。
叔侯于是乎知禮。
太史公亦言。
餘聞。
孔子稱曰。
甚矣魯道之衰也。
洙泗之間斷斷如也。
慶父及叔牙闵公之際何其亂也。
隐桓之事襄仲殺适立庶。
三家北面為臣親攻昭公。
昭公以奔。
至其揖讓之禮則從矣而行事何其戾也。
夫如是則舍禮樂之原而不講矣。
為國治天下非所聞也。
然往也有儒者盟主物茂卿者。
未嘗審在己終日巍巍乎者。
所謂三無五至之教雖聞之。
弗以為意。
而徒探其斷不複屬禮樂末節于章句?存者。
夫然故其所學非所用。
其所用。
非所學矣。
彼之籍中曰。
道則高矣。
美矣。
谫劣之質不可企及。
故卑卑焉求諸事與辭(事辭指禮樂詩書雲)又曰。
聖人之心唯聖人而後知之。
亦非今人所能知也。
於乎越乎茂卿之為學也。
夫道者誠非不高美也。
然于夫學之之人。
自有高下深淺之等。
存焉于其間。
謂其高學焉高立德。
其下學焉下立德。
其深學焉深立德。
其淺學焉淺立德。
若夫政事庸力行務。
莫不皆然也。
夫泰山之漸高。
巨海之漸深也。
至者未嘗可一時焉。
而人之偷志于登陟矣。
一步亦泰山。
十步亦泰山。
百步亦泰山。
即為其弗能淩絕頂故。
初裹足而坐。
是不幾泰山者矣。
聖人之道亦猶是。
其高焉則雖顔闵未之能盡也。
其下焉則雖七十子三千徒皆可與及也。
而今以其不至孔子故。
于顔闵若七十三千不企望。
是不幾聖人者矣。
大凡自畫而退世人之常情也已。
然茂卿好誘人畫退幾直唱之于口。
亦著于書以沮後人。
甚非君子誨人之意也。
在昔魯哀公齋景公言于孔子曰。
善哉寡人雖聞之弗能成。
茂卿其焉依與。
若然者雖聖人未如之何耳。
夫詩書所以志先王之道以垂諸後世。
旁使肉食藿食者誦頌履踐者也。
然今直學其辭而遺其道。
則與夫鹦鹉能人語而不知人心何以異哉。
惟夫聖人亦人也。
其面非有四目兩口。
其心但有道之與言矣。
故人皆以誦其言則知其道。
知其道則知其心。
豈為甚難焉。
苟難之而錯。
則其言也其道也無益于世。
将焉用其聖矣。
故顔淵謂。
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
有為者亦若是。
孟轲謂。
何以異于人。
堯舜與人同耳。
荀卿謂。
塗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
謂之聖人。
今夫如茂卿所言。
聖人之心唯聖人而後知之。
亦非今人所能知也。
此特以午諸孔門衆賢。
謂聖人若鬼神天帝者獨何與。
蓋惟聖人者愚春以應世。
自毋不善者。
何必俟他聖人之教。
故若夫堯典禹谟殷盤周诰。
率皆所以俯教中下之人者也已。
孔子不雲乎。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學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如此則茂卿所言谫劣之質不可企及是非學而知之者也。
卑卑焉求諸事與辭。
是非困而學之者也聖人之意唯聖人而後知之。
亦非今人所能知也。
是困而不學之民也。
其此三者有一于茲。
則弗為儒者。
又況乎三具有之哉。
夫當今儒道于茂卿乎見之吾懼托業于其門者。
滋蕃則必縱臾衆人令弗憓正理。
其卒之也。
忠孝之道廢。
彜倫之叙斁。
貪冒侵欲之漸孰加焉。
意者物氏亦一時之良也。
如天假之年。
其有悛而更乎。
惜也。
有儒生曰。
物氏之言颛救宋儒道學之敞已。
其衷未必然也。
餘曰。
幹鹄知來不知往。
知來歲多風。
則巢于下枝。
而不知童子探其卵。
其物氏之謂矣。
餘固非衣逢掖之衣者。
雖然雞鳴而起。
孳孳為務。
除其禅誦外。
人中百事孝悌忠信禮義遜讓問遺贈襚之類。
不多有異于世禮者。
故嘗傍搜獵儒書。
日以則效焉。
今篇即紬繹其醞藉。
論撰理纰缪大為害者。
以告好學人也。
詩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況于三教聖人之道何擇焉。
然而請。
二三子宜為明教大覺。
無若文暢惠勤之倫也。
心學典論卷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