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关于和尚

首頁
    在獄門島西邊的半山腰上,是了然和尚住持的千光寺。

    寺後山勢陡峭,從那裡往東的折缽山是島上的最高峰,站在千光寺門前的石階上可以俯瞰聚集在獄門島西側的村落。

     像獄門島這樣的小島,防海盜是自古以來的傳統。

    島上有些地方的住戶甚至還背靠背地連在一起,以防萬一有事時可以共同抵禦外侵。

     站在千光寺門前石階上向下看,可以看到右邊鬼頭本家的屋子。

    從上向下看,栉比鱗次的房瓦就像迷官一樣,令人聯想到重檐飛瓦,曲徑回廊,給人一種庭院深深、富貴大家的感覺。

     “死去的嘉右衛門最喜歡蓋房了,一棟接一棟地蓋,所以才會形成這麼複雜的大宅邸,房間多得數都數不清。

    ” 了然和尚站在山門前,把鬼頭本家的屋子-一指給金田一耕助看。

     “那是正屋,那是上房邊的偏院,那是廂房,那是倉庫,那是魚庫,那是放漁網的倉庫……” 這些屋宇倚着屋後的坡度層層疊疊而建,密集擁擠,給人一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

     “師父,靠左邊那一個略高一點、長滿苔藓的地方是什麼房間呀?” “哦那是個祈禱所。

    ” 和尚有點不屑地說。

     “祈禱所?祈禱所是幹什麼用的?” 金田一耕助既好奇又驚訝地問。

     “祈禱所就是祈禱所……總之,這件事以後再跟你說吧!” 和尚略顯不悅,敷衍着說。

     金田一耕助雖然心裡充滿好奇,但看到和尚的神情,也隻好強壓下心中疑問。

     祈禱所的位置比其他建築都高,和其他建築也隔得遠遠的,不仔細看,還看不出那兒有一間房子呢!從屋頂上發黑的苔藓來看。

    這間房子的年代應該已經相當久遠了。

     金田一耕助心想:這一定是奉祀狐仙之類的地方吧! 鬼頭分家的房子,與本家隔着一道山谷,也是依山谷而建。

    兩戶人家背山而居,從某些方面看來,總覺得充滿了明争暗鬥的意味。

     這時,和尚突然冒出一句: “這仿佛是跟木曾殿下(木曾是源自經、源賴朝時期的武士,曾挾持天皇,率兵占領京都,還殺死許多大臣,但因軍紀渙散,為人民所排斥,後被源義經趕出京都)背靠着背,讓人感覺寒意森森哩!” 前面說過,從兩鬼頭家前面延伸出去的兩條路,在谷底會合後,蜿蜒輾轉成一條登山路。

    翻過山頭再往另一個谷底走,轉幾個彎後,就可以看到一座小小的廟。

     島上雖然不産米,但仍有農家種些芋頭或蔬菜等作物。

    島上的漁夫絕對不會拿鋤頭下田的,這些活全由女人們勞作,因此為了祭祀土地神,才建了這座小小的廟。

     從小廟的木格子窗往裡面看,廟中央有座白木神壇,供奉着一尊像是從中國請來的神像。

    格子窗的匾額上,寫着“土地神”三個字。

     過了土地神廟不久,路就變直了,迎面可以看到約有五十幾階的千光寺石階。

    石階下有塊“不許葷酒入山門”的石碑,千光寺就依着這座山的山勢而建。

     山門上,挂着鬥大的“醫王山”三個字的匾額。

    進了山門右邊是廚房,廚房門口吊着一口雲形鐘,到千光寺來的信衆,幾乎都要撞一下這口鐘。

    廚房的左邊則是正殿,正殿的左邊又有一排禅房,以前常有行腳僧到這裡挂禅,最近也許是受戰争的影響,已很少有行腳僧到這裡來了。

     從禅房到正殿的走廊前,有棵老梅樹。

    這顆老梅樹的樹冠已超過走廊屋頂,向南伸展的樹枝長達十幾米,樹幹粗到一個人都抱不住。

    為了保護這棵老梅樹,寺院專門在樹幹周圍裝了栅欄,旁邊立着一塊牌子,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牌子上的字迹已模糊得幾乎看不清了。

     千光寺裡住了三個人。

    除了金田一耕助外,另外兩個是了然和尚跟典座了澤。

    所謂典座,就是負責廚房事務的僧侶,有些寺院管他們叫“知客”或是“知浴”。

     典座除了負責膳食外,還負責接待客人和兼理浴室等打雜之類的事,由于島上的人都叫了澤為典座,所以金田一耕助一開始還以為他的名字就叫“典座”。

     了澤大約二十四五歲,是個皮膚黝黑幹瘦的年輕人,雖然話不多,但兩隻閃閃發亮的眼睛,滴溜溜不停地轉着。

     金田一耕助記得剛到這裡的時候,一直以為了澤對外人有某種敵意,因而心裡感到不太自在。

    但随着相處的日子久了,他才慢慢發現了澤是個熱心且心思細密、設想周到的人。

    了澤對人沒有絲毫敵意,隻是不會自我宣傳、不善交際而已。

     最近,了然和尚已向在鶴見的總寺提出讓了澤繼承千光寺的申請,隻要宗長送來同意的文件,就可以舉行傳法儀式了。

     “我修行淺,哪有資格繼承寺院?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