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有十二個從蘇州采買來的小優伶,當時俗稱小戲子,小說裡稱作“女戲”。
“戲”指戲子,“女戲”就是女的戲子。
為什麼要特别強調這個“女”字稱作“女戲”呢,叫“戲子”不就行了麼?這是因為當時的演員包括演旦角的絕大多數都是男演員,比如琪官蔣玉菡就是演小旦的。
所以女的戲子就叫“女戲”,以示區别。
當時演的主要是昆曲,曹雪芹創作《紅樓夢》後再過了三四十年四大徽班才進京,後來與昆曲等戲曲融合,逐漸發展成為京劇。
京劇真正成熟是曹雪芹去世後一百多年的事了。
小說沒有交代這些女孩子歲數都多大,不過我們可以大緻推算出來。
從聽說元妃省親決定修建省親别院到建成,不過隻有半年多時間。
賈薔帶了幾個人從蘇州采買了十二個小戲子回來不久,就趕上元春省親點戲演出了,而且齡官等會好多出戲。
由此可見,這些住在梨香院的女孩子雖然有從蘇州一同聘來的幾個教習(師傅)教戲,但是她們在蘇州時肯定已經學過至少一兩年戲了,否則不可能一到京師剛剛學了幾個月戲就給貴妃演出。
另外,二十二回提到那個長得有點像黛玉的“小旦(應該是齡官)才十一歲,小醜才九歲”。
所以她們多數人來京時的年齡應當在八歲到十二歲的樣子,個别的可能略大一點,因為都稱她們為“女孩子”。
不過也不會太小,要不然無論是演戲還是某些戀愛情節就不可能産生。
從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而言,由于她們出場機會不多,除了齡官、芳官之外,其他小演員給人們留下的印象不深。
但是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卻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信息,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的某些社會風氣習俗,值得我們品味琢磨一番。
寫十二個演戲的女孩子有幾個作用:
首先是表現出賈府社會地位之高。
許多讀者想必都記得五十四回賈母有一次說,他們賈府這樣的“中等人家”如何如何,“那些大家子”又如何如何。
堂堂甯國府、榮國府怎麼才算中等人家呢?那什麼才是“大家子”上等人家?那是親王府、郡王府、貝勒府、貝子府,另外一些現在有公侯伯爵位的和當朝大學士這樣的一品大員等人的府第,大概也是。
按說賈府是兩門國公府,也算得上,但如今畢竟早已經不是國公了,所以賈母才這麼說。
其實不必看官爵,當時從人們看戲的方式就能夠分辨出高低貴賤來。
一般小康人家是花錢買票上戲園子聽戲,南方人叫看戲,一回事。
有錢人家則是請演員到家來唱堂會,就是請幾個演員和幾個場面來家清唱,不化裝,也不演折子戲。
人數有多有少,那就看出錢多少了。
少的也許就一個演員,一個拉胡琴的;多的可能有三四個演員,場面全套都齊了。
一般是分别唱幾個唱段。
頂多是兩三個演員清唱一個完整的段子,有點像《沙家浜》裡阿慶嫂、胡傳魁、刁德一三個人對唱那樣。
幾個演員,唱個把時辰,唱幾個十幾個段子。
六十六回寫到五年前尤二姐、三姐的老娘做壽,家裡請了一批票友唱戲,柳湘蓮就在裡頭演小生。
這種規格大體上也隻能歸于第二個檔次。
第三種更高級一些的則是請戲班子到家來搭台演戲。
四十五回賴嬷嬷的孫子賴尚榮補上了州官,請賈府男女主子們來。
花園裡擺了幾席酒,一台戲,請的是賈母等女眷;外頭大廳一台戲,幾席酒,請的是老爺、少爺等男主子和其他男賓。
一下子就請了兩台戲,夠氣派的了,他還隻不過是個五品州官。
第四種最高級的是自己家裡養戲班子。
忠順親王家就有戲班子。
三十三回,他的長史官說,王爺說了:“若是别的戲子呢,一百個也罷了;隻是這琪官……竟斷斷少不得此人。
”可見養了一個行當齊全的戲班子。
賈府祖上也是養過戲班子的。
從五十八回王夫人的一席話來看,後來這個戲班子遣散了,有些戲子就留在了賈府當仆人。
十七十八回還說,讓那些如今頭發都白了的當年“舊有曾演學過歌唱的女人們”,幫着“帶領管理”。
這次重新弄個戲班子是為了讓元春省親時添點子喜慶,也更顯得隆重和氣派。
那麼這十二個小演員在等級森嚴的賈府處于什麼地位呢?六十回趙姨娘罵芳官罵得非常難聽,有助于我們了解她們的地位。
趙姨娘說“你是我銀子錢買來學戲的,不過娼婦粉頭之流!我家裡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貴些的”。
芳官怎麼這些小演員連賈府的下三等奴才都不如呢?賈府許多丫鬟,包括大丫鬟,更不必說那些小丫鬟,不也都是買來的麼?有些由于父母是奴才,自己一生下來就是奴才,為什麼這些所謂下三等奴才地位比小戲子還高呢?可見是否花錢買來不是根本原因。
這是因為古代妓女和戲子屬于一個等級,統稱娼(妓)優(伶),是最被人看不起的,社會地位最低。
所以戲班子解散以後有些人回家了,但是大部分人留在了賈府,除了無家可歸的,都是怕回了家又被賣到戲班子甚至妓院裡去。
這些留在賈府的孩子為什麼這麼高興呢?歸根結底是自己從此不再是戲子了,社會地位相對提高了,和一般丫鬟一樣了。
所以戲班子一解散,她們都像出籠的鳥一樣。
而且又都被分配在主子身邊,待遇好,特别高興。
這些小戲子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