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黛玉死因的几种说法

首頁
    關于黛玉之死有各種說法,反映了人們的審美觀和善良願望。

     第一種當然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由高鹗續作的後四十回的钗嫁黛死——往往被說成是“黛死钗嫁”。

    其實這個文字上的并列結構在内容上和時間上有先後之分,并且具有了因果關系,因此不能不加以區别。

    钗嫁于九十七回,而黛死于九十八回——這個結局寫得十分成功,凄婉絕倫,悲切感人,完成了寶黛愛情悲劇,以至于成為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的最後一個真正的大高潮——抄家在情節上也是高潮,但是在藝術感染力上則差得多,何況後來又來了個家道複初之類的畫蛇添足——而越劇《紅樓夢》更是将它演繹成為全劇的重點和最大的高潮,最動聽最催人淚下的幾段唱腔就安排在這裡。

    這是高鹗續書後四十回盡管有許多重要之處不符合曹雪芹佚稿原意,二百餘年來卻能夠得到廣泛流傳,并受到紅學界絕大多數學者的基本肯定和廣大讀者認可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種是脂批提出的淚盡夭亡說。

    二十二回看戲時人們看出演小旦的有點像林黛玉,都不明說,隻有心直口快的史湘雲說了出來,大家笑說不錯。

    結果黛玉生氣了。

    寶玉來勸黛玉時,黛玉說:“我惱他,與你何幹?他得罪了我,又與你何幹?”這裡庚辰本有一條脂批:“問的卻極是,但未必心應。

    若能如此,将來淚盡夭亡已化烏有,世間亦無此一部《紅樓夢》矣。

    ”所謂“未必心應”,脂批者的意思是,黛玉兩次說的“與你何幹”不是真正的心裡話,實際上黛玉心裡和寶玉是“你我”不分、合二為一的,不是“何幹”而是相幹。

    二十一回寫到寶钗到寶玉房裡,沒有見到他,就和襲人說了會話,“一時寶玉來了,寶钗方出去”。

    庚辰本在這裡有一條脂批,提到“後文……颦兒之淚枯”。

    俞平伯先生在他的《紅樓夢研究》中說,一說淚枯,一說淚盡……可見在後半部有另一大段文章;而且說明黛玉之所以死,由于還淚而淚盡,似乎不和寶钗出閨成禮(出嫁,與寶玉結婚)有何關聯。

    俞平伯說,他曾懷疑曹雪芹後三十回的“原本”中應是黛玉先死,寶钗後嫁。

    我很贊同俞先生的意見。

    最重要的是,高鹗現在的寫法雖然很感人,而且也符合寶钗遵奉長輩之命委曲求全忍辱負重的性格,但是這個被迫冒充黛玉的寶钗至少在客觀上被許多讀者誤會為導緻黛玉夭亡的責任者之一,而曹雪芹原意很可能不是這樣。

    寶钗應該沒有任何責任,甚至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地方。

    簡單地說,高鹗筆下的黛玉是一場婚姻的犧牲品,而曹雪芹原本設計的不是。

    由于高鹗對钗嫁黛死的處理在藝術上是一個成功的結局,被廣大學者和讀者所廣泛接受與贊賞,而20世紀50年代以來又被解釋成為一場政治婚姻,于是對脂批提到的“淚盡夭亡”說就注意得不夠了。

     政治婚姻說之所以能夠廣泛流行并且長期被許多學者和讀者所接受,有三個原因:一是中國婚姻講究“門當戶對”,黛玉父母雙亡,寄居舅家,而寶钗上有母兄,廣有資财,似乎更加符合“門當戶對”,有傳統依據;二是《紅樓夢》裡提到賈史王薛“這四家俱連絡有親,一損皆損,一榮皆榮,扶持遮飾,俱有照應的”,因此賈薛兩家是世代聯姻,有文本依據;三是最重要的,當時流行的指導性理論認為,貴族與騎士的婚姻必定是出于政治的考慮,這是理論依據。

     由于這三條理由,尤其是第三條權威性理論的影響,因此《紅樓夢》中的一些情節、細節就被誤讀了,或者為了适應權威理論的“指導”與“教導”而忽略了事實本來的意義。

    比如認為元春省親評點各人所寫的詩時,将薛寶钗放在林黛玉之前,後來賜禮品時獨有寶钗的與寶玉一樣,以及給寶钗做生日規格高于黛玉等。

    還有認為賈府經濟上已經捉襟見肘,要與有錢的皇商聯姻,等等。

    這些我在《周思源看紅樓》中都已經作了說明,此不贅。

     其實細審這三條理由,都大有可商榷之處。

    薛家如今已為皇商,有錢卻不是官;至于說賈府為了從經濟上考慮,我在《周思源看紅樓》中已經分析其不可能,此不贅。

    黛玉雖然父母雙亡,畢竟是榮國府嫡派外孫女,且父親新故,她是出身于官宦之家,無門戶不當之處,門第之說不足取,這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條理由也難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