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白的,有些則是灰色的,不能把王熙鳳看得過于功利化,似乎她做什麼事情都是出于讨好賈母、王夫人,為了拉攏寶玉、襲人等“她用得着的人”,一切都在為自己打算。
這樣就把人物簡單化了。
不過這些還不是曹雪芹将她比作人中之鳳的原因,而是她有一些非常突出的品格,曹雪芹甚至還賦予了她一些超前意識,這種意識直到現在依然不失其先進的光彩。
王熙鳳管理着多達三四百人的榮國府内務,上有賈母、王夫人和婆婆邢夫人,旁有一大堆小叔子、大嫂子、小姑子,甯國府人和親戚們常來常往,所以王熙鳳操這個家不容易,她也不光是出于私心。
确實她是在利用一些機會謀取私利,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她對這個家在管理上的艱難和辛勞。
她争強好勝,甚至弄得一身病,也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她為這個家的操勞所緻。
五十五回她在與平兒的對話中,大力肯定了上任伊始的探春大刀闊斧地處置了幾件棘手的事情後,有一段話可以看出王熙鳳内心深處的某些想法:“你知道,我這幾年生了多少省儉的法子,一家子大約也沒個不背地裡恨我的。
我如今也是騎上老虎了。
雖然看破些,無奈一時也難寬放;二則家裡出去的多,進來的少。
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裡的規矩,卻一年進的産業又不及先時。
多省儉了,外人又笑話,老太太、太太也受委屈,家下人也抱怨刻薄;若不趁早兒料理省儉之計,再幾年就都賠盡了。
”這些地方足以看出王熙鳳的眼光和見解。
所以她早就想要改改這些規矩。
不過王熙鳳着眼的主要是“省儉”,還沒有更好的法子。
這次由于王熙鳳有病,暫時退居二線,李纨、探春、寶钗三駕馬車代理她管理大觀園。
她明白李纨是“佛爺”,魄力欠缺;寶钗畢竟是親戚,不便過多幹預;真正有主意有膽識的是三小姐探春。
王熙鳳不是懷着抵觸情緒或失落感,而是覺得正合了自己的心意,正碰了她的機會,她“正愁沒個膀臂”,所以一再叮囑平兒要尊重探春,而且料定探春“如今要作法開端,一定是先拿”她王熙鳳開刀,叫平兒千萬不可分辯,要“越恭敬,越說駁的是才好。
千萬别想着怕我沒臉,和他一犟,就不好了”。
平兒忠實地執行了王熙鳳的這個重要指示。
所以探春等在大觀園大力改革“舊例”,實行“新創”,與王熙鳳這位暫時退居二線的“老領導”的開明有很大的關系。
如果由于“新領導”改革了“老領導”時期的章程,“老領導”心中不快,甚至從中作梗,那麼大觀園的改革肯定就進行不下去。
探春和寶钗在李纨支持下的改革,不但節流,而且開源,還緩解了大觀園内外下層社會的矛盾,比王熙鳳當初的措施更高一籌。
我們從王熙鳳所說的榮國府“出去的多,進來的少。
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裡的規矩”的話中,也能夠看到曹雪芹對那個不知進取的時代的批判。
那個時代,祖宗定下的規矩是不能随便動的,即使國喪期間百日内剃發都是死罪,連總督這樣的從一品封疆大吏都因為這幾根頭發被賜死。
乾隆十三年上谕說:“祖宗定制,君臣大義,而違(反)蔑(視)如此,萬無可赦。
”王熙鳳之所以被譽為“脂粉隊裡的英雄”,“男人萬不及一”,就在于她看出不能事事都“照着老祖宗手裡的規矩”辦,有些規矩非改不可。
用咱們現在的話來說,王熙鳳還真有點“與時俱進”的觀念。
而探春、寶钗、李纨也在一定程度上有點這個意思,不過她們更多的是行動,而王熙鳳已經從理念上感覺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當然,這反映了曹雪芹的思想,這在那個時代是非常了不起的。
但是王熙鳳畢竟上有兩代老一輩,而且她不是男子。
曹雪芹通過王熙鳳這個藝術形象告訴讀者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一定要改變老祖宗的某些已經過時的不利于家族、國家的規矩,否則這個家族、這個社會就要完蛋!這樣我們從王熙鳳判詞的首句“凡鳥偏從末世來”的“偏從”二字中,就能夠體會到曹雪芹對她深深的惋惜之情,而且曹雪芹的如椽之筆,始終堅定地指向那個至今依舊被渲染為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盛世而實際上是“末世”的時代!
曹雪芹雖然把那個時代定位為“末世”而不是“盛世”,但是在《紅樓夢》的人物介紹中,卻隻有三個人強調他們生活于末世。
第一個是賈雨村,第二個是探春,第三個就是王熙鳳。
為什麼在介紹這三個人物時特别強調他們生活于末世?三個人在體現末世方面有沒有什麼異同?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注意。
賈雨村承擔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男人在這個末世社會環境中被逐漸腐蝕,成為一個不可救藥的壞蛋,表達了曹雪芹對男性為中心社會的徹底失望。
探春體現的是一個具有探索精神,有可能為社會指出新路的女性,卻沒有施展才幹的機會,最多隻能在大觀園中小試牛刀。
而王熙鳳則似乎承擔了更多的理念。
因為王熙鳳的名字,暗示了曹雪芹關于發揮女性才幹方能使社會複興的願望。
王熙鳳的名字倒過來就是“鳳熙王”。
“鳳”代表女性,“熙”是興起之意,“王”代表社稷江山,即社會。
也就是說,這個社會隻有讓女性發揮作用才可能有改變的希望。
然而這個社會不僅沒有讓女性施展才能,反而腐蝕并最終吞噬了這位脂粉隊裡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