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漫谈孙权的用人观

首頁
    。

    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甯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韬、左傳、國語及三史。

    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

    卿何獨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學,笃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

     經過一番努力,呂蒙有了相當不錯的成績,魯肅稱贊他說:“士别三日,當刮目相看”。

     應該說呂蒙能取得日後的成就,孫權的栽培和獨到的眼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孫權委任江東三督,對周瑜大度,對魯肅寬容,對呂蒙培養,這三個人撐起了孫吳的前半段,抗擊強敵、開疆拓土。

    也可以說正是孫權的慧眼識珠和虛懷若谷,為吳國打下了堅實根基。

     難怪曹操會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二、江東豪強 從孫策平江東開始,孫氏與江東大士族的鬥争就沒有停止過。

     兩漢以來,封建的地域性差别導緻江北士族對江南士族的輕視: 比如諸葛亮稱贊殷禮時說:“不意東吳菰蘆中乃有奇偉如此人”,就說明中原士大夫對江東士人的評價是偏低的。

     而在江東,當地的豪門對江北南來的士們不是很歡迎。

    孫氏在江東立國,前期主要是依靠北來的士族,而且孫氏本身也是出身寒微,所以在對待江東當地豪強的問題上,孫氏必須有一個明智的手段,否則孫吳政權很難在江東立足。

     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人物就是孫權。

    雖然孫策也拉攏并鎮壓了一部分江東豪強,但他的英年早逝注定這個任務最終要由孫權來完成。

     其實後期江南士族并不排斥孫氏政權。

    前期孫氏立國不穩,曹操平荊州時張昭等江東人世之所以主張投降,正是因為他們對孫氏還沒有信心。

    投降曹操可以為自己換來仕途,這對于江東人士來講是難得的,或者說這是一個可以讓他們融入江北士族,并拉近與江北士族差距的一個大好時機,而随着孫吳政權的鞏固,江東豪強看到孫氏同樣可以提供給他們進仕的機會,那麼他們就很樂意輔佐孫氏鼎足江東。

     這一切的實施者正是孫權,前期他雖然重用江北南來士家穩固統治,但他并沒有得罪江東本地豪強,比如,他對張昭的态度,雖然兩者經常在意見上有矛盾,但是孫權仍然十分尊重張昭的意見,并始終把他當成内閣首輔。

    這正是孫權用人手段的高明之處。

     另外,對于顧、陸、朱等江東大家族,孫權同樣采取重用和聯姻的手段。

    雖然孫權很推崇曹操的“打擊豪強”政策,但是在穩固政權的前提下,我認為他還是以拉攏為主的。

    可以說在孫權當政的幾十年中,基本解決了江東豪強與孫氏政權以及江北南來士族的矛盾,使江東各派勢力很好的融為了一體,這也正是東吳是三國中立國時間最長的一國的主要原因。

    孫權當之無愧的是吳國的奠基人。

    難怪毛澤東會說出:“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當今惜無孫仲謀”的詞句。

     三、舉賢任能 陸凱稱孫權用人:“先帝簡士,不拘卑賤,任之鄉闾,效之于事,舉者不虛,受者不妄。

    ”。

     陸機《辨亡論》又稱:“拔呂蒙于戎行,識潘浚于系虜”,其實這些都是比較公允的評價。

     潘璋、丁奉、谷利、丁覽、阚澤、步骘、陳武等都出身微賤,但他們都受到孫權賞識和提拔。

     而在對降将潘濬的任用上,孫權甚至超越了劉備。

     當時荊州降将,尚有郝普、麋芳等人,而孫權獨重用潘濬是有原因的,《江表傳》記載:“權克荊州,将吏悉皆歸附,而濬獨稱疾不見。

    權遺人以床就家輿緻之。

    濬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橫,哀咽不能自勝。

    權慰勞與語,……使親近以手巾拭其面。

    濬下地拜謝,即以為治中,荊州諸軍事一以谘之。

    ” 《江表傳》同時記載:“時濬姨兄零陵蔣琬為蜀大将軍,或有間濬於武陵太守衛旌者,雲濬遣密使與琬相聞,欲有自讬之計。

    旌以啟權,權曰:‘承明不為此也。

    ’即封旌表以示於濬,而召旌還,免官。

    ” 可見孫權在識人和用人上的手段确實足以為君主高水平。

     孫權曾令濬“率衆五萬讨武陵蠻夷”,說明孫權是敢于放手使用降将的。

     而後來潘濬能與陸遜同掌荊州事,甚至在吳立傳,不能不說是孫權識人用人的結果。

     孫權在用人上很寬容和大度: 胡綜“性嗜酒,酒後歡呼極意……搏擊左右。

    權愛其才,弗之責也”。

     呂範“居處服飾,于時奢靡,然勤事奉法,故權悅其忠,不怪其侈”。

     孫權曾說:“盡言直谏,所望諸君;拾遺補阙,孤亦望之。

    ” 《江表傳》記載:權又雲:“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衆之所積也。

    夫能以駮緻純,不惟積乎?故能用衆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衆智,則無畏於聖人矣。

    ” 說明孫權是善于納谏的君主,俗話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陸機《辨亡論》稱孫權: “其求賢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

    拔呂蒙於戎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