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试论诸葛亮与姜维的北伐

首頁
    ,至于其東4公裡的鳴鶴城(亦為它的異稱)則是洪和城被廢後,唐代所築的一座新城池,在名稱上沿用了其西廢城之名而已。

    這裡自古至今為東到岷縣,北上臨洮,西去藏區,南下疊部的十字路口。

    附近曾出土過很多漢、唐時期的文物,三國時期的魏、蜀二國的古币和镞矢,亦多有傳流。

     洮陽:因其地處于洮河之陽而命其名。

    其名首見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吐谷渾王伏連等修洮陽、泥和二城,即在原址修建,當地人俗稱舊城之古城,即明代的舊城堡之故,其城北牆垣下壓着洮陽城之南垣。

    由此至北之郊口(疑原作校口即校場口),約在400×550米的範圍内,是為洮陽城故址的廢墟地,地下灰層堆積甚厚。

    這裡過去曾不斷出土過漢至宋代的文物,其中亦有三國時期的古币和箭镞等物。

     洮城:位于今卓尼縣納浪的溫旗村。

    它是岷縣西部由大浴溝南下疊部的必經之道。

    村内有古城約為97米見方。

    現存東南段闆築夾棍殘垣27米。

    東北段55米,夯土層為10厘米,夾棍眼8-10厘米之間,是屬漢魏時期築法,城内曾出土過各種銅、劍和古币等。

    它是洮州地區最古老城池。

    在洮河北岸青石山有三角城,總垣長98米,附近崖頭有烽燧一座,均用闆築夾棍而建,當地群衆傳說是姜維屯兵之營地。

    此地北通臨潭新城,東接岷縣,是洮西入疊的又一通道。

     甘松:位于岷山北麓的達拉溝一帶。

    其戍在疊部縣達拉溝15公裡處的茨哇溝口對岸的加阿卡,現有殘軍營夾棍夯築牆39.7米,卵石垣基32米,在所依之山崖上有夾棍闆築烽燧,殘高8米,座寬4米,其下還有被切削呈台狀的土丘,高約4米。

    我們實測之地,恰巧與《中國曆史地圖集》三國閃州北所标之處完全相符。

    此地是疊部縣下疊一帶通向川北藏區之重要的通道。

     疆川口:首先說說疆者即也,因台山(即今西傾山)之名,疆、羌均為同名之寫。

    西傾山是古代羌族的重要發祥地,故以羌命名。

    其山曰羌,其水曰羌,故發源于此地的洮河與白龍江均曾稱過羌水。

    洮河自碌曲發源直至臨潭縣城的整個川區古稱疆川,疆川入洮州臨潭之山口,自當稱之為疆川口。

     洮西:洮河自西傾山而東,至岷縣城而北折,直至流入黃河,其彎曲部有今甘南州的碌曲、夏河、卓尼、臨潭等縣,臨夏州的全部和定西的臨洮、岷縣之部分地方,均屬洮西地區。

    在曆史上泛指時,則略大于此一範圍。

     羌中:泛指桴罕(即今臨夏)、洮陽、羌道(即今舟曲)一線以西的甘青廣大地區羌民聚居區,即今甘南州碌曲、碼曲、夏河、卓尼、疊部的全境、舟曲、臨潭的部分地方,臨夏州西南訓廣大地區,直至青海省的尖紮、民和一帶地方而言。

     蜀漢的北伐本來就是按照諸葛亮所制定的政策實施的。

    在荊州失陷之後,諸葛亮更加全力經營漢中地區,擴大講兵習武,屯駐勞耕的基地,使其成為北伐中原的人力,兵源和物資供應的大本營和休整地。

    在這方面,姜維繼諸葛亮十多年的苦心經營的基礎上,使北伐事業能夠持續,直到蜀漢滅亡前夕。

    在這前後共計四十多個年頭裡,其中諸葛亮的北伐十二年(222-234),姜維的北伐二十一年(241-262),兩次中間有七年多的休整期。

    他們的大本營共同在漢中。

    隴上的基地是武都和陰平。

    由于姜維利用了他自身的優勢,能最大限度借助羌、氐民族兵力和物資的原因,在他本身兵力、物資供應遠遠不如諸葛亮時代,更受費礻韋等人牽制的情況下,他避重就虛,将北伐戰線的重點移到洮西,羌中地區,已是難能可貴的了。

    為了在這裡站住腳根,他便在白龍江上開辟了隴右另一屯兵基地沓中。

    這是姜維對諸葛亮屯耕思想在新情況下的繼承和發展。

    這一屯駐活動影響到曹魏占領區的鄧艾,也曾在北岸予以推廣,施行開墾屯種,喜莸豐收,并為軍事業活動積累下了大量的軍糧。

     諸葛亮為了經略隴右,曾派善于撫和氐、羌的将領,深入羌中,拿蜀錦交易戎羌馬匹,結好諸戎,與羌、胡首領結盟,以亂敵之後方。

    曾命魏延、吳壹率軍洮西,輾轉數月,撫慰羌衆,在羌區兵援得到補充後而歸。

    姜維于蜀延熙十年(241)接應秦、涼二郡羌、胡叛魏附蜀,戰後将附蜀胡王白虎文、治無戴徙歸。

    姜維經過多次活動,緻使羌族确實成為蜀在隴右的左右手臂和聯合力量。

    利用羌兵攻打西平的一系列軍事活動,均為諸葛亮民族政策在姜維身上的繼續和發展。

    姜維正是看到了這一優勢,所以他在北伐中,故将更多的戰役放在了羌族聚居區的洮河和白龍江流域。

    這正是他與諸葛亮在用兵路線上的重要差異的原因之所在。

     三國時期經過東漢末年的天災、人禍之後,人中銳減。

    各國無論在農業生産中,還是在軍事活動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