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让人疑惑的赵云

首頁
    之一(呂布、曹操,甚至袁術都能欺負他)。

    在小沛時,居然窮極生變,連呂布的馬都敢搶,也可見劉備是多麼希望“擁有我們自己的騎兵”。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想見趙雲麾下人馬一定少得可憐,多不過百八十人。

    這樣的小部隊,當然不可能在戰鬥中起決定作用,而且,劉備大概也舍不得拿這點門面打沖鋒,而是派他們幹點偵察、騷擾或者聯絡、保衛工作。

    所以,在很長時期裡,趙雲的身份更像一個保镖,除了短期擔任過桂陽太守,其他時候多是作為劉備和諸葛的随從。

    因為單獨作戰的機會很少,也就難以成為關羽那樣獨當一面的大将。

    當然,這也有個好處,他沒吃過需單獨負責的敗仗。

    可是這點好處抵消不了給他造成的不利:1、沒有多少立功機會;2、兵微将寡,很難形成袍澤勢力,在論功行賞、加官晉爵時,也顯得形單影隻、缺乏“話份”。

    等到劉備拿下了荊州和西川,财力上似乎可以解決了,但是别忘了,當時馬比人還要貴,對底子很薄的劉備來說,大規模的騎兵部隊隻是一個奢侈的夢。

    而且,這些地方幾乎全是山川密布的南方地區,不但缺少馬匹,而且騎兵的作用也有限,所以,在劉備的軍隊中,騎兵永遠是一個很不重要的輔助兵種。

    其次,這與趙雲在劉備集團裡的地位有關。

    坐上漢中王,劉備依靠的是三種人:老部下,即關、張、趙雲,以及簡庸、糜竺等人;在荊州獲得的人才和軍隊,主要是赤壁之戰前後收降的原劉表部;東西兩川的原劉璋、馬超部。

    分析“升官”名單可以看出:正是這三大勢力的平衡。

    在感情上,劉備當然不會不傾向趙雲,但是老部下人數太少(隻有數千,又在長坂坡被曹操擊潰,剩下的就更少了)在全軍中比例很低,而且已經有了兩個席位(關、張),再增加有點說不過去;黃忠、魏延是荊州軍隊的代表,前者剛剛立下了斬殺曹軍方面軍統帥夏侯淵的大功,不能不賞;後者又是他最看好的優秀人才(劉備善于相馬,也很會看人),都不能放棄;馬超幫他獲得成都倒算不了什麼,但此人在西部的巨大影響卻無法忽視。

    再說他也是得到朝廷認可的官最大的人之一(都亭侯、偏将軍,與關羽平級),也算得上“世代公侯”的高門了,前面說過,當時是很講這一套的。

    算來算去,被犧牲掉的隻有資格說老不老、缺乏“代表性”的趙雲了。

    當然,劉備這麼做是因為他知道不會有太大的負面效果。

    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三個原因:趙雲本人的素質。

    史載:取得西川後,“時議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賜諸将。

    趙雲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

    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複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不宜奪之以私所愛也。

    ’備從之。

    ”與當時衆多的驕兵悍将不同,趙雲時時處處,都能表現出顧全大局的謙讓精神。

    趙雲的地位尴尬已非一日,換個别人可能早就牢騷滿腹(蜀漢這種人出過好幾個,關羽不屑于和黃忠為伍,是不是也有為趙雲抱不平的意思呢?),但趙雲沒有。

    劉備相信,這個明智的人會接受這個結果。

    後來,趙雲也确實沒對此表示過什麼不滿。

    這麼看來,趙雲的命運似乎有點“老實人吃虧”的意思,其實倒未必。

    換個不那麼明智的人,當然會鬧,但結果卻不一定好。

    也許鬧也沒用(那幾個人選條件确實夠硬);即使鬧成了,也會引起上上下下的不滿和紛争,弄不好還會成了禍胎。

    一個總是惹麻煩的人,放在什麼環境,都是不讨人喜歡的。

    正好相反,趙雲的故事的寓意(如果真有什麼寓意的話)可能是“吃虧是福”:平和謙沖讓他得到了壽終正寝,後人的廣泛同情更讓他成了人見人愛的完美英雄。

    善良的人有福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