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自己向北擴地,後來北伐時,在襄陽、樊城之南未遇抵抗,可見其向北有較大擴展。
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劉備在益州長期攻洛城不下。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偕同張飛、趙雲等率兵進益州。
至此,關羽全權董督荊州軍政事。
由此知關羽在蜀漢政權中的重要地位。
關羽時年約51歲。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以劉備已取益州,欲圖荊州,遂擅署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吏。
關羽将其長吏盡逐走。
權派呂蒙督二萬餘人取三郡,三郡降。
劉備率軍5萬至公安,遣關羽率3萬軍入益陽(今湖南益陽市)争南三郡。
孫權進駐陸口,為諸軍節度,使魯肅将萬人屯益陽拒羽。
并召呂蒙急還助肅。
此時曹操将兵伐漢中,劉備懼益州有失,與孫權和好。
雙方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屬劉備。
關羽時年約53歲。
經過此次孫權争奪荊州,關羽深知以荊州為戰畧基地向北發展的艱巨性,從而用三、四年時間,一方面,加強荊州東部防禦,建築江陵南城;另一方面,大量積聚軍資戰具,制造舟船,大練水軍,以便待機沿漢水北伐。
據《吳錄》記載:“南郡(江陵)城失火,頗焚燒軍器”。
呂蒙偷襲江陵,史言“孫權取羽辎重”。
又說:“羽(江陵)府庫财寶,皆封閉以待權至”。
前此,文聘曾“攻羽辎查于漢津,燒其船于荊城”。
所有這此表明,關羽在北伐前曾在軍用物資上作了大量準備工作,故北伐五個月而軍需不乏。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二月,曹操在邺,其丞相長史王必典兵督許中事。
史稱:“時關羽強盛,京兆金祎見漢祚将移,乃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太醫令吉本……等謀殺必,挾天子以攻魏,南引關羽為援”。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十月,曹魏南陽郡守将侯音率吏民共反,執太守東裡袞,“與關羽連和”。
關羽時年約56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劉備占領漢中,接着派孟達,劉封等占領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從西北沿漢水向東南直達荊州。
同年七月,為配合劉備占領漢中後的戰畧布署,即打通漢中沿漢水與荊州相連,關羽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軍士仁守公安以防吳,親率大軍北上攻取襄陽、樊城,以完成将來從宛、洛争奪中原的戰畧準備工作。
曹操派滿寵、于禁率七軍助曹仁守樊城。
八月,暴雨,漢水平地漲數丈,于禁、龐德等軍被淹沒。
于禁投降,龐德被殺。
曹操急召徐晃督大軍助曹仁解圍。
又前後遣殷署、朱蓋等凡十二營詣晃助陣。
徐晃待大軍齊集後,在樊城之北與關羽軍大戰。
關羽軍主動從樊城稍退,但水軍猶據漢水。
十月,正當關心軍與曹仁、徐晃軍激戰之際,吳國違盟,孫權與呂蒙等密謀,乘關羽主力軍北上,偷襲公安,将軍士仁降。
至江陵,糜芳降。
關羽聞南郡失守,率輕騎南還。
孫權以呂蒙為南郡太守,以陵遜為宜都太守(劉備以西陵即夷陵立)。
十一月,蜀漢宜都太守樊友棄郡走,陸遜擊降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
權以遜為平西将軍,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軍。
關羽至麥城(離江陵約40公裡),權先使朱然、潘璋斷羽歸路。
十二月,關羽于襄陽臨沮縣章鄉(今湖北遠安縣東)被擒殺。
時年約57歲。
至此,蜀漢荊州軍覆滅,荊州三郡歸孫吳所占領。
蜀漢後主景耀三年(260年),追谥關羽為壯缪侯,“時以為榮”。
據韓康祖考證,古缪和穆通用,“壯缪”類同嶽飛“武穆”。
又雲:“考谥法,布德執義曰穆”。
(三)名将風采
魏文帝君臣皆稱關羽為蜀國“名将”。
這種贊譽符合曆史真實嗎?回答應當是肯定的。
曹操最著名的謀士郭嘉稱:“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
[2]魏國名臣程昱也說:“關羽、張飛皆萬人之敵也”。
《三國志》作者陳壽雲:關羽、張飛“皆萬人之敵,為世慮臣”。
當時人常稱譽武将“為萬人之敵”,謀臣為“萬人之英”。
這裡“萬人”乃多的概數,武将言其武勇膽識、武藝超群;謀臣則言其立國安邦,文武謀畧在衆人之上。
曹魏謀臣劉晔更說:“關羽、張飛勇冠三軍”。
孫吳名臣周瑜稱關羽“皆熊虎之将”。
呂蒙數稱:“關羽實熊虎也”;“關羽素勇猛,既難為敵”;“關羽骁雄”。
陸遜稱關羽為“當世雄傑”;關羽有“骁氣”。
這裡所謂“熊虎”,虎為百獸之王,熊乃獸中之兇猛者,以此喻關羽乃武将中之佼佼者。
所謂“雄傑”、“骁雄”、“骁氣”,都是指關羽具有名将的英氣、骁勇和風度。
總之,上述諸人對關羽的各種稱道,表明在關羽身上體現了名将所應該具有的骁勇非凡、武藝絕倫、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和素質。
關羽的名将風采,集中表現在他同袁紹大将顔良的一次戰鬥中。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北方兩大軍事集團袁紹與曹操在逐鹿中原時,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
袁紹遣大将顔良攻曹操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今河南滑縣東)。
曹操派張遼、關羽為先鋒,阻擊顔良軍。
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關羽“望見(顔)良麾蓋(指大将征戰所乘戎車,設幛麾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