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主題》,載《文學遺産》1985年第1期。
參見《三國演義辭典》第657頁)
(6)“追慕聖君賢相魚水相諧”說。
(曹學偉:《試論〈三國演義〉的主題》,載《三國演義研究集》,參見《三國演義辭典》第695頁)
(7)“宣揚用兵之道”說。
(任昭坤:《〈三國演義〉的主題應從軍事角度認識》,載《三國演義研究集》,參見《三國演義辭典》第696頁)
(8)“人才學教科書”說。
(于朝貴:《一部形象生動的人才學教科書》,載《三國演義學刊》第1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參見《三國演義辭典》第696頁)
(9)“向往國家統一,歌頌‘忠義’英雄”說。
(沈伯俊:《向往國家統一,歌頌‘忠義’英雄》,載《天府新論》1985年第6期;并收入《中國古典小說新論集》,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參見《三國演義辭典》第697頁)
(10)“總結曆史經驗”說。
(胡世厚:《論〈三國演義〉的主題》,載《三國演義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參見《三國演義辭典》第697頁)
(11)“亂世英雄頌歌”說。
(齊裕焜:《亂世英雄的頌歌》,載《三國演義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參見《三國演義辭典》第698頁)
2.關于主題研究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由于對主題的概括一時衆說紛纭,有學者對此表示了懷疑和否定,認為主題根本就不存在,對主題的研究毫無意義。
對這類觀點,沈伯俊撰文予以辨駁,肯定了主題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學術價值(詳見沈伯俊:《向往國家統一,歌頌“忠義”英雄——論〈三國演義〉的主題》,出處同上;《〈三國演義〉研究綜述》,載《明清小說研究年鑒》,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年6月第1版)
3.關于主題的觀念和研究主題的方法。
為了正确認識主題研究中諸說并存的現象,推進主題研究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建立合理的主題觀念,尋求恰當的研究方法。
沈伯俊認為:“主題乃是作者通過作品内容所表達的看法和主張。
因此,我們對主題的概括既要提挈作品的全局,又要反映作者的思想。
”“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經曆、不同性格的讀者心中所喚起的感受,往往是大相徑庭的。
人們可以闡發自己各不相同的感受,卻不應該把這些感受都稱為‘主題’。
”(參見沈伯俊同上二文)歐陽健則認為:“主題這個概念也應該看作是一個模糊概念,它既可以指作家想告訴人們什麼,也可以指作品實際上提供了什麼,還可以指讀者從中領悟到了什麼,以及這三者的統一。
”“主題探究的模糊性就相應地造成了主題研究成果的相對性。
”“從這個意義說,對于《三國演義》主題的說法的五花八門,正标志着研究的深入。
這個過程永遠不會完結。
”(《有關〈三國演義〉研究的兩個問題的思考》,載《明清小說研究》第2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年12月出版)楊淩芬認為主題概念“有兩個分支:創作理論中的主題和鑒賞理論中的主題。
”因此,她主張“建立鑒賞論中的主題?拍睢薄k謂“鑒賞論中的主題”,“就是研究者通過作品的形象體系和故事情節掌握的作品的中心思想。
”(《建立鑒賞論中的主題概念》,載《明清小說研究》第5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年6月出版)這些觀點,對研究者均有一定參考價值。
進入九十年代,對《三國演義》思想内涵的研究有所深入,但對主題問題的探讨卻不夠活躍,專題論文較少。
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對主題的觀念和研究主題的方法還有分歧。
其二,八十年代已經提出多種觀點,要想超越它們,提出新的有說服力的觀點,并非易事。
盡管如此,仍有一些學者發表了自己對《三國》主題的見解。
例如潘承玉的《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載《晉陽學刊》1994年第1期)、秦玉明的《天道循環:〈三國演義〉的思想核心》(載《攀枝花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不過,由于他們對以往的《三國》研究,特别是主題研究的了解不夠全面,其見解也有片面之處。
看來,要想在主題研究上取得新的較大的進展,尚需作出進一步的深入努力。
(五)關于《三國演義》的創作方法與藝術成就二十年來,對這一問題讨論熱烈,成果甚豐。
主要表現在:
1.關于《三國演義》的創作方法。
學者們提出了五種觀點:
(1)認為《演義》的創作方法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
這是以往占主流地位的,相當一部分學者的看法。
(2)認為《演義》的創作方法主要是浪漫主義的。
八十年代代表性的論文有劉知漸的《〈三國演義〉新論》(載其所著《〈三國演義〉新論》一書,重慶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3)認為《演義》的創作方法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
八十年代代表性的論文有吳小林的《《試論〈三國演義〉的藝術特色》(載《三國演義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
(4)認為《演義》的創作方法是古典主義的。
這種觀點出現于九十年代,代表性的論文有黃鈞的《〈三國演義〉和中國的古典主義》(載《〈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巴蜀書社),張錦池的《論〈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創作原則和人物描寫》(載《明清小說研究》1993年第1期)等。
(5)認為《演義》的創作方法既不屬于今天所說的現實主義,也不屬于今天所說的浪漫主義,而是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情調、傳奇色彩的結合。
代表性論述有沈伯俊的《羅貫中和〈三國演義〉》第六部分第一節(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2.關于《三國演義》的虛實關系。
這與上一問題密切相關,一直是讨論的熱點之一。
八十年代代表性的論文有:何滿子的《曆史小說在事實與虛構之間的擺動》(載1984年3月20日《光明日報》;收入其所著《汲古說林》一書,重慶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傅隆基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基本符合史實”嗎?》(載1984年4月17日《光明日報》),曲沐的《〈三國演義〉“虛”“實”之我見》(載1984年5月15日《光明日報》),劉紹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