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谈谈廖化

首頁
    軍鄧艾、鎮西将軍鐘會等分兵進攻蜀國,當時蜀漢的主力部隊及大部分将領都遠在沓中,後主劉禅派張翼、廖化等抵禦。

    結果防禦失敗,蜀國同年滅亡。

    這時候的廖化已經是右車騎将軍,并州刺史,封中鄉侯之類的職務也應該在這段時間。

    從廖化的官職升遷和史料記載的事件看,廖化在蜀漢後期也是得到後主劉禅的賞識的,官職比諸葛亮時代還要高。

     公元264年,蜀國亡國後,廖化在被遷往洛陽的途中病故。

     以上就是史料中對廖化的記載。

    從中我們看不出廖化有什麼能力不足之處。

    陳壽的《三國志?廖化傳》對廖化的評價是:果斷剛烈。

    廖化,稱得上是一位儒将,也是蜀漢政權從崛起、興盛到最後滅亡的見證人。

    他有一定的能力。

    既有地方管理經驗,又有率兵抗敵武将生涯,加上能得到蜀漢兩代帝王及諸葛亮的重用,也算得上是個人才。

     在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廖化的形象比史料記載的要豐滿一些。

    廖化在第二十七回一出場,就幫了關羽一個大忙:殺了同伴杜遠,救了劉備的二位夫人。

    後來又在劉備入川前夕率軍投靠。

    關羽進攻曹操、威鎮華夏之時,廖化随之沖鋒陷陣;關羽被圍,廖化又是自告奮勇前往上庸求救;劉封、孟達拒不派兵,廖化當即“遂上馬大罵出城,望成都而去”,忠肝義膽,躍然紙上;後主登位以後,廖化一直随諸葛亮出現在北伐的第一線,真可謂是身經百戰、出生入死,還差一點殺掉了司馬懿;諸葛亮去世後,廖化又同姜唯一起為完成諸葛亮的遺願而繼續征戰在疆場上;蜀漢滅亡後,“。

    廖化、董厥皆托病不起,後皆憂死”。

    羅貫中特别在此處加上了“憂死”二字,足見對廖化的贊賞。

    從小說中我們也找不到作者貶低廖化的描述。

     從史料、小說看,似乎都找不到廖化能力不夠的地方。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之前我們在史料介紹時說到:廖化後來被後主先後任命為右車騎将軍,假節,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的高位。

    因此,有評論認為:廖化如此深受重用,必定是功勳卓著。

    但問題偏偏出在這裡。

    因為忽略了一點:此時的廖化卻已是年事已高、風燭殘年了。

    “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又恰恰與此有關。

     《三國志?宗預傳》中提到:諸葛瞻剛剛掌管朝中大事的時候,廖化曾經想和宗預一起到諸葛瞻家去拜訪,宗預說:“你我都是七十多歲的人了,還湊這個熱鬧幹什麼?”這個時間根據《三國志?諸葛瞻傳》記載,大概在公元261年左右。

    也就是說在公元249年的那場戰鬥中,廖化都差不多六十歲左右,已經是高齡了。

    之後所授予的右車騎将軍,假節,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等職務有敬老之嫌。

    并不能說明其在對抗曹魏的戰争中因為有多大的功勳而得到提拔。

    可能也就是《三國志?諸葛瞻傳》的這段記載,被後人利用,從而創造出“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這句成語。

    但意思已經完全變了。

     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原來曆史上的廖化作先鋒和後世所謂“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有着非常大的差異。

    在蜀國亡國的前夕,就因為後主劉禅把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派上戰場,能說明在蜀國沒有什麼人材嗎?看來這個成語有點不妥。

    從廖化的年齡看,這還有點老骥伏枥的味道,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将廉頗有相似的地方,是值得稱贊的一件事情,“廖化作先鋒”和“蜀中無大将“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

    至于後世者常常以此來指責諸葛亮,看來是有點搞錯方向了:如果說是因為廖化無能的話,從史料看,廖化還是有一定能力的,隻不過沒有姜維、夏侯霸那麼出名;如果說是指廖化七十多歲還要被指派上陣殺敵,那和諸葛亮也沒什麼關系,這是劉禅的決定,這時候的諸葛亮已經死了29年了,而且這時候的廖化隻是年老,卻并非無能;如果說這是由于諸葛亮對蜀漢人才的培養不夠,造成後來老廖化作先鋒的話,更是有點牽強,又不是諸葛亮死後蜀漢就滅亡了,中間還隔着蔣琬、費祎等幾代領導集體,單純把責任都推到諸葛亮身上,有欠公允。

    以筆者看,象廖化這樣的忠勇仁孝之士,又有領兵作戰的經驗,就算到了七十歲劉禅還會用他去作先鋒,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也沒準還是這個忠臣孝子自己自告奮勇、主動請戰的呢。

    “廖化作先鋒”隻是個案,不用聯想的太多。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