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教訓,還沒有吸取嗎?于是遣使報聘,繼續維持盟友關系。
孫權和幾乎所有的封建帝王一樣,掌握了權力,又怕它不長久。
也不知道哪個無恥之徒給他透露了一條小道消息:據說當年秦始皇派徐福和五百童男童女去蓬萊求長生不死藥,最後就停留在一座叫做亶州的仙島上,繁衍生息……孫權大喜,立刻派将軍衛溫和諸葛直統帥一萬水軍,下海去找亶州。
這種傳說中的地方,怎麼可能找得到?如果能找到,徐福早回來找秦始皇請賞了。
結果出去将近一年,衛溫他們隻找到一個名叫夷州的地方,和當地土著打了幾仗,捉了幾千人回來——這個夷州,就是現在的台灣島。
這是台灣在中國曆史上的最早一次記錄,但是發現台灣的衛溫和諸葛直,卻因為沒能完成任務,而被砍了頭,真是慘到家了。
演義中所謂的“六出祁山”,其實計算得很不中華三國聯盟之三國志黃巾風雲所謂魏晉浮華清談的風氣,是在魏文帝曹丕統治時期開始的。
到了曹睿登基,冒出來第一批耍嘴皮子不幹事的家夥,就是諸葛誕、鄧飏等人。
其實吹牛空談是個人愛好,本來沒有什麼,但如果這票人本身都是上層官僚,他們的行為舉動會直接影響甚至轉變社會風氣,那問題就嚴重了。
董昭上書陳說利害,曹睿罷免了這些人的官職。
曹真上奏,西蜀小寇兩年裡面打我三次,實在有損我上國威風,不如咱們主動出擊,把它滅了省事。
于是,魏以曹真出斜谷、張郃出子午谷、司馬懿走祁山一線,諸路南下,進攻漢中(瞧人家這大手筆)。
諸葛亮急忙統軍在城固赤坂嚴陣以待。
可是左等不來,右等不來——原來魏國發兵沒有多久,中原和關中地區就連降暴雨,伊水、洛水、黃河、漢水,到處泛濫,這樣的氣候怎麼行軍?短短的子午谷,張郃走了一個月還沒走到一半。
曹睿隻好下诏退兵,第一次伐蜀就這樣無疾而終了。
大概是敗得實在不甘心,憋了一肚子悶氣不得發洩,第二年,大司馬曹真就病死了。
曹真可謂是曹家班底中最後一位有勇有謀的将領,他死以後,就隻剩下曹爽、夏侯玄之類清談誤國兼覆身的笨蛋了。
從曹操時代起,就過于依賴宗族勢力的老傳統,現在逐漸産生出反效果,在宗族中再找不出棟梁之材的情況下,它反而成為王朝衰敗和滅亡的強大推動力。
聽說曹真死掉,諸葛亮再統大軍,兵出祁山。
魏國由大将軍司馬懿代替原來曹真的位置,抵禦進攻。
司馬懿坐鎮長安,派張郃等去前線作戰——換了一名統帥,果然戰局的發展就會不一樣,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明明兵力要超過魏隴西部隊,卻被曹真、張郃擊敗,司馬懿現在明顯以多敵少,卻屢屢敗退。
好在漢軍糧草運送不易,不能長期在外作戰,司馬懿看透了這點,幹脆我和你耗着,看誰耗得起誰。
對峙了好幾個月,諸葛亮終于後退。
張郃前往追擊,遇埋伏中流箭死。
東線戰場,東吳還在玩黃蓋時代以來玩到敵人都煩了的詐降計,不過這次的主角換成中郎将張布,目标換成了魏将王淩。
冬十月,張布引誘王淩南來,孫權早在丘陵地帶布置好伏兵,喜孜孜等着哪。
還好王淩比曹休聰明,一看情況似乎不對,掉頭就走,吳軍白出動一場,張布也終究做不成周鲂第二。
東吳打仗不勝,就考慮用政略手段削弱敵人。
魏國也并不是鐵闆一塊,自從公孫度割據遼東以來,已曆四世,雖然表面上臣服于魏,實際是一個獨立王國。
公孫度死以後,其子康嗣位,康死,傳位弟弟公孫恭。
公孫恭陽痿,導緻身體和精神狀況越來越糟,結果被侄子,也就是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給謀殺了。
魏國正在和吳蜀交兵,一時顧不到遼東的事情,就承認了公孫淵那得來毫不光彩的地方統治地位。
孫權先派周賀、裴潛渡海到遼東,向公孫淵買馬(東吳航海技術可真是一流),結果在回來路上,被魏兵捉到給宰了。
公孫淵覺出勢頭不對,怕曹睿責怪,幹脆向吳稱臣。
孫權大喜,派張彌、許晏前往封他做燕王。
可是這個時候,公孫淵又後悔了,砍下兩顆人頭,送去洛陽。
東吳使節團的其它屬員,凄凄慘慘逃到高句麗,被遣送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