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了!”意思說我沒要你司馬昭償命,已經夠給足你面子的了。
司馬昭思前想後,還是舍不得賈充,就把成倅兄弟砍掉了為皇帝償命。
然後,他又迎立十五歲的常道鄉公曹璜繼位為魏帝,不久,改名曹奂。
天大的風波,到此煙消雲散。
司馬昭的謀篡之意,大家至此也都看清楚了。
所以有句諺語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不過司馬昭和他老子司馬懿一樣,都還不想自己動手,想當“周文王”。
交代完了吳、魏,再來看看西蜀。
蜀漢自從費祎死掉以後,軍政系統就分割在不同人的手中。
姜維當了大将軍,可是他的能力和願望,隻有掌握軍事,學諸葛亮北伐中原,所以長年呆在漢中,不過問(也無能力過問)朝廷中的事情。
費祎還在的時候,姜維手中兵馬不多,就屢屢北進,結果都被堵了回來。
對抗他的,是魏将郭淮——那是曹操在世時就領兵的老将,姜維小年輕,光經驗就不如他充足。
等到兵權在握,姜維迫不及待地再次北伐。
費祎屍體還沒有涼呢,他就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包圍了魏的南安城。
魏雍州刺史陳泰來救,姜維糧盡退兵。
第二年再度出兵,魏狄道長李簡投降,姜維趁勝前進,包圍襄武,擊敗魏将徐質,但是本方大将張嶷也丢了性命,挫動銳氣,被迫撤退。
郭淮于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去世,陳泰代為征西将軍。
演義中為了凸顯姜維,說郭淮是被他一箭射死的,那完全是虛構。
其實姜郭鬥兵,姜維往往束手縛腳,被克制得一愣一愣的。
郭淮既死,姜維以為時機到了,再次北伐,在洮西遭遇魏的新任雍州刺史王經。
王經是當時很有名的一位官僚,為人誠懇忠實,但是打仗完全是外行,被姜維殺得一敗塗地,差點全軍覆沒,退守狄道——魏與蜀交鋒,還從來沒敗得這麼慘過。
姜維團團包圍了狄道城。
陳泰聽說消息,急忙潛度高城嶺,出現在狄道南方。
漢軍沒有料到敵人援兵來得這麼快,驚惶失措,才一交鋒就敗退了。
陳泰解圍進入狄道,王經哭着告訴他:“幸虧你速度快啊,城中糧草隻夠十天吃的了……”
姜維夠背的,郭淮以後有陳泰,陳泰以後還有一個最厲害的鄧艾。
他們未必比姜維強太多,但已經足夠讓他回回铩羽而歸了。
洮西大戰的第二年,姜維再出祁山,聽說鄧艾已經有了防備,改向進攻南安,又被攔住了。
他再次改變方向,東向上邽,終于遭遇鄧艾主力,雙方在段谷大戰,漢軍大敗。
鄧艾斬将十數,殺死漢兵千餘。
諸葛誕造反的時候,姜維出駱谷策應,又被鄧艾打了回來。
這些年他幾乎年年北伐,比諸葛亮還要頻繁,但結果比諸葛亮還要糟糕。
駱谷之戰後,他終于暫時安分了一段時間,到景耀五年(公元262年),才再次進攻魏的洮陽,并且再次被鄧艾打敗了。
這時候漢國的政治環境已經變得非常糟糕,宦官黃皓當權,執政的董厥和諸葛瞻都無法匡正得失。
姜維因為以前曾經勸後主殺掉黃皓,所以現在不敢回去成都,退往沓中屯田,尋機再起。
諸葛誕的叛亂,規模之大,是三國時代罕見的中華三國聯盟之三國志黃巾風雲姜維這一退,退得非常奇怪。
漢中是四川的門戶,要防備曹魏南下,最好的防禦區域應該是西起沔水,中經箕谷、褒中,東到子午谷口的這一線。
研究一下以前的戰例:張衛在陽平關(箕谷以西)抗拒曹操;諸葛亮于城固赤坂(褒中以東)嚴陣以待曹真;王平于興勢(赤坂以北)悍戰曹爽。
都是在這一區域。
而姜維呢?如果為了避禍,隻要離開成都就行了,去漢中還是去沓中,沒什麼區别。
如果為了屯田(也許沓中荒地比較多吧),大可不必大将軍親自到那麼偏的地方去指揮種地……
也許這和姜維改變了漢中防禦策略有關。
他認為魏延的“重門”戰略,隻能攔住敵人,卻不能獲得更大利益,因此撤出漢中諸圍,隻以重兵防衛漢城和樂城。
他的意思,等敵人殺入漢中,就從漢、樂兩城出擊,堵住出口,讓他來得逃不得。
也許正因為如此,他才故意遠去沓中,作出漢中防務空虛的假象,以引誘敵人南下吧。
同樣的策略,興勢戰前,也有人向王平提出來過,結果被王平否決了。
究竟哪一種方略更為正确呢?魏延、王平在天之靈都走運得很,因為對錯很快就要見分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