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個“叛”字,看起來他雖然造反出身,當時應該已經被曹操招安了。
曹仁進軍打敗劉辟。
劉備逃回官渡,張目一看,怎麼那麼久了戰事還沒有進展啊?這位枭雄政治嗅覺敏感,覺得袁紹大事不妙,于是再請南下,去汝南聯合另一夥賊寇龔都。
曹操派蔡陽前往征剿,被劉備砍了。
袁紹的騷擾政策才見了一點成效,他的末日也就臨近了。
先是曹操用荀攸計,派徐晃、史渙劫了他的部分糧草,接着又得到許攸來投,親自出馬放火燒了烏巢。
烏巢守将淳于瓊字仲簡,原是袁、曹做西園校尉時候的老同僚,據說有兵萬餘,曹操雖然隻領了五千精銳,但是出敵不意,還是把他擊敗了。
淳于瓊的覆滅引起了連鎖反應,袁軍大将張郃、高覽等随即降曹,曹操發起反擊,北軍全線崩潰。
考究官渡大戰袁紹的失敗,恐怕很大因素在于内部矛盾。
沮授、田豐等有能力的謀臣被疏遠,逢紀、郭圖等内鬥高手深得寵信(并且這幾個内鬥高手還因為擁護不同的繼承人而攻讦不休),怎麼可能打勝仗?何況,他的對手還是軍事天才曹操……
前鋒接觸戰在白馬展開。
袁紹派郭圖、淳中華三國聯盟之三國志黃巾風雲袁紹在官渡大敗,跑回去沒多久就郁悶死了。
其實這個時候,河北實力損傷并不算緻命,緻命的是他到死也沒能磨合幾個兒子間的矛盾。
曹操到了晚年,也堕入相同的悲哀境地,不過好在他的兒子分檔次,曹植、曹彰在政治上完全不是曹丕的對手。
袁家兄弟可不一樣,袁譚經驗豐富,袁尚野心勃勃,誰也鬥不過誰。
于是曹操用拉一個打一個的方法,很快就把他們兄弟做掉了。
從不明智兼不理智這兩點上來判斷,兩個家夥完全是廢物,也許袁紹讓中子袁熙或者外甥高幹繼承他的事業,情況會好一些……
曹操欲北先南。
首先往汝南去打劉備,劉備夠明智的,一看曹操親來,仗都沒接,掉頭就逃,到荊州去依附了劉表。
然後擺出南征劉表的架式,袁氏兄弟看到外部壓力減輕,開始放手内鬥,袁譚吃了點虧,就向曹操投降。
曹操大喜,揮軍北上,端了袁家的大本營邺城——這座重要軍事基地,後來成為了曹操的大本營,而把許昌隻作為擺放漢朝皇帝的一個最大宗廟罷了。
曹操進了邺城,先去袁紹墳上大哭了一場——這未必全是演戲,曹操是個詩人,難免有時候掀起感傷的情緒波瀾,他向來以喜怒無忌聞名漢末官僚層。
而且,年青時代,他們确實有過一段深厚的永遠難忘的友情……不過感傷歸感傷,老友既然已經變成了敵人,就必須毫不留情地趕盡殺絕。
曹操第一個砍掉的是新投降的袁譚,第二個砍掉的是降而複叛的高幹。
袁熙和袁尚逃往北方,去依附三郡烏丸(又稱烏桓,東胡的一支)和遼東太守公孫康。
曹操用郭嘉的建議,千裡奔襲,在柳城附近斬殺烏丸首領塌頓等。
不久,公孫康派使者送來了袁熙兄弟的首級,表示臣服。
至此,曾經擁有四州龐大勢力的袁氏家族徹底完蛋了,長江以北,無人再能抗拒曹操的征伐。
曹操,将目光轉向了南方……
劉表雄踞荊州已經很多年了,而一向動亂中華三國聯盟之曆史與遊戲劉表雄踞荊州已經很多年了,而一向動亂的揚州,現在也有了新的強大的主人。
“小霸王”孫策向袁術借兵千餘,并老爹留下的部曲(家族形式的私兵),一路攻堅破銳,吞并了大半個江東。
孫策具備極強的個人魅力,并且和其他軍閥不同,非常關注民生,因此揚州隻用了很短的時間,就接近荊州的繁榮程度(可惜,揚州人口實在太少,南部更多少數民族如山越等鬧事——江南在當時還是偏遠的未開發地)。
官渡大戰的時候,孫策曾想奇襲許昌,劫奪漢獻帝——他夠狠的,真要幹了,那曹操就完了!
關于孫策的死,根源在于廣陵太守陳登對江東的策反。
孫策因此殺死了吳郡太守許貢。
一說他單騎追殺許貢家人,結果被許家的門客擊傷,一說是許家門客趁他打獵的時候圍攻緻傷。
不管哪種說法是對的,都非常戲劇性,聯系到孫策正欲偷襲許昌,不禁讓人隐約感覺到背後陰影中伸出陳登的黑手……
總之,一代英豪就這樣故去了,年青的孫權繼承了老爹和老哥的事業,準備迎接來自北方的強大考驗。
赤壁之戰,揭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