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引軍還。
獻帝诏并十四州為九州。
尋即又策命曹操為魏公:“朕以不德,少遭愍兇,君定天下,功高于伊尹、周公,而賞卑于齊桓、晉文,朕甚恧焉。
今以冀州之河東、河内、魏郡、趙國、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為魏公。
其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
又加君九錫,其敬聽朕命。
”(《三國志·武帝紀》)(注三)獻帝隻好得過且過,仿效周王依賴霸主,以維系自己日薄西山的法統地位。
曹操辭讓。
荀攸見荀彧死,不免生畏,遂領百官勸進。
曹操乃謝恩受命,将與子相誓終身,灰軀盡命,報塞厚恩。
曹操遂建魏國,進曹憲、曹節、曹華三女為獻帝夫人,初置尚書、侍中、六卿等。
荀攸由漢官轉為魏臣,出為魏尚書令。
十九年(214)春,獻帝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
秋,曹操征孫權。
參軍傅幹谏曰:“天下大具有二,文與武也;用武則先威,用文則先德,威德足以相濟,而後王道備矣。
往者天下大亂,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
今未承王命者,吳與蜀也,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服,易以懷德。
愚以為可且按甲息兵,全威養德,以道制勝。
”(《三國志·武帝紀》注引《九州春秋》)曹操未從。
荀攸死在途中。
有人懷疑亦為曹操所害。
曹操曾曰:荀攸外愚内智,智可及,愚不可及。
冬,夏侯淵屠枹罕,斬宋建,涼州平。
曹操南征還,誅獻帝伏皇後,滅其族及二皇子。
初,伏皇後在董承被誅後書與父屯騎校尉伏完,令圖曹操。
伏完畏懼不敢,後卒。
曹操因聞有此書而動怒下手。
獻帝命魏公置旄頭,宮殿設鐘虡。
二十年(215),曹操征張魯,降之。
二十一年(216),曹操還,獻帝進之為魏王。
二十二年(217),獻帝命魏王設天子旌旗;出入如天子,有人警戒清道;戴天子冕冠;乘天子車輿;曹丕為魏太子。
二十三年(218),曹操在邺縣,漢太醫令吉本、少府耿紀等見漢祚将移,在許都起兵,結果兵敗被殺。
二十四年(219),曹操與劉備争漢中,不果,還軍解關羽圍襄陽、樊城之圍。
西曹掾魏諷等在邺縣謀反,謀洩被誅。
孫權取南郡,向曹操上書稱臣,并說之順應天命稱尊。
曹操示群下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實欲試探反應。
侍中陳群、尚書桓階、前将軍夏侯惇等遂奏道,漢祚已盡,天命已在曹魏。
曹操曰:“‘施于有政,是亦為政’。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略》及《魏氏春秋》)桓階勸曹操正位,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吳,然後遵舜禹之軌,曹操從之。
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谯縣人,夏侯嬰之後,與族弟夏侯淵并随曹操起兵。
夏侯惇未有想到自己的如意打算竟把曹操的畢生之願送進了天國。
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六歲,谥武王,葬邺縣高陵。
夏侯惇追恨前言,不久病卒。
曹操邁着穩健而又艱難的步履走在令人神往但卻坎坷不平的王權路上,待伸手可及時,卻撒手人寰。
要說桓文霸而不王,是自謂力輕的話,那麼曹操實王而未王,則多是顧忌漢家名重。
不過曹操生前還是作好了應對變故的準備。
自己能順勢即位,那是如願以償,若未遂意,那便留下周文王的名聲,讓嫡子去效周武王。
但是,他雖未成為君主,但也不是霸主,而應稱為僭主,他挾天子勝過桓文挾王命。
他隻能有萬世帝王計,不會有萬世霸王計。
他因如是經曆,立起英傑之身,亦遺下奸雄之影。
堯舜禅讓,西周分封,東周争霸逐王及秦漢集權專制,這幾種政治制度和政治形态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後代王朝的體制。
漢末王權漸衰,春秋霸權這一政治形态再次出現,然而枭傑雄豪仍多把它當成沽名釣譽、掩飾真機的手段,雖有大賢君子懷抱實踐它的理想,卻未能如願。
曆史數次出現的這一形态始終未能成為制度。
注一:周時王畿方千裡,王畿之外為九服,每五百裡依次為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蠻服、夷服、鎮服、藩服。
内六服為中國,外三服為夷狄。
服謂服事天子;裡數為理論說法,實際并非如此。
注二:依朝儀,臣下朝拜天子皆要報官職和姓名,去劍脫履,小步趨進。
劉邦以蕭何功高,特命其入朝隻報官職即可,餘禮概免。
後世帝王效之,以優遇重臣。
注三:九錫:古天子賜諸侯有大功者九物為九錫。
賜車馬以代步,衣服以表德,樂則以化民,朱戶以示别,納陛以安禮,虎贲以備身,弓矢以專征,斧钺以專殺,秬鬯以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