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駕許縣。
然朝廷新還舊京,冀望獲安。
今複徙駕,衆心難一。
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願将軍算其多者。
”(《三國志·董昭傳》)曹操大喜,遂徙獻帝都許。
诏拜曹操為大将軍,封武平侯。
曹操挾到了天子,開始号令諸侯。
韓暹、楊奉見失勢,奔降袁術,後為劉備所殺。
張濟在陝縣,因糧盡而入荊州,攻穰縣,中流矢死。
曹操遣将誅李傕。
郭汜、張楊皆為其部下所殺。
一時亂臣頓作鳥獸散,化為烏有。
袁紹在官渡之戰讨曹操檄文裡曰:“會銮駕東返,群虜亂政。
時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離局,故使從事中郎徐勳就發遣操,使繕修郊廟,翼衛幼主。
而便放志專行,專制朝政。
”(《三國志·袁紹傳》注引《魏氏春秋》)袁紹視曹操為爪牙,因北與公孫瓒相争,故遣使使曹操迎天子。
但亦可能是他發覺失先,隻好後手送人情。
袁術與沛相陳珪及避亂揚州的張範俱為公族子孫,少時便有交情。
袁術知其才能,故欲攬之。
袁術據九江,緻書陳珪曰:“昔秦失其政,天下群雄争而取之,智勇者勝。
今世事紛擾,複有瓦解之勢矣,誠英雄有為之時也。
與足下舊交,豈肯相佐乎?若集大事,君實為吾心膂。
”陳珪複書曰:“昔秦末世,肆暴毒虐,故遂土崩。
今雖季世,未有亡秦之苛亂也。
足下若舍扶危濟困,而陰謀不軌,以身試禍,豈不痛哉!吾備舊知,故陳至情。
欲吾營私阿附,有犯死不能也。
”(《三國志·袁術傳》)及天子在河東,袁術會群下曰:“今劉氏微弱,海内鼎沸。
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于諸君意如何?”衆人鴉雀無聲。
主簿閻象曰:“昔周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
明公雖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漢室雖微,未若殷纣之暴也。
”(同上)袁術嘿然不悅。
及曹操遷獻帝都許,袁術延請張範。
張範稱疾不往,但畏其勢,遣弟張承應之。
袁術問曰:“昔周室陵遲,則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漢接而用之。
今孤以地廣士衆,欲徼福齊桓,拟迹高祖,何如?”張承對曰:“在德不在強。
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雖雲匹夫,可興霸業。
若苟僭拟,背時而動,衆人所棄,誰能興之?”(《三國志·張範傳》)袁術翻然作色,張承乃去。
建安二年(197)春,袁術僭号,諸事皆循天子制。
獻媚者進勸即位,露布天下。
袁術欲伸而縮,曰:“曹公尚在,未可也。
”(《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武故事》載公十二月己亥令)這好比男女偷情,既不能成婚,又不敢張揚一樣。
袁術按捺不住,私下上了龍床,可又膽戰心驚,不敢公開登基。
對此,别說冤家曹操、袁紹等恨之入骨,就連友鄰孫策、呂布也是義憤填膺。
兩年後,袁術便在内外交困中崩潰。
有人舍命不舍财,袁術是舍命不舍王位,臨覆沒之際,又欲攜之歸袁紹。
他書曰:“漢之失天下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門,豪雄角逐,分裂疆宇,此與周末七國分勢無異,卒強者兼之耳。
今君擁有四州,民戶百萬,以強則無與比大,論德則無與比高。
曹操欲扶衰拯弱,安能續絕命救己滅乎?”(《三國志·袁術傳》注引《魏書》)袁紹陰然之,袁術發病道死。
王權極人所欲,炙手可熱,故逐之者前仆後繼,舍生忘死。
袁術對曆史的認識及對時局的分析可謂精辟,但卻不知眼下自己家門離智勇者相去漸遠。
無獨有偶,後袁族中又出了一位與袁術相匹的人物袁世凱(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