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每念一首詩,就會激起一片叫好聲,便會引來七嘴八舌的讨論。
非常遺憾的是,當年的張鴻雁沒有經驗,沒把那次朗誦會的作品記錄下來,以至多少年過去後,隻記得那一場美的盛會,而沒有美的檔案。
但是,那次朗誦會,一位美麗的女詩人與張鴻雁相遇。
這位女詩人在南京的一家大企業工作,她的詩受到了大家的贊賞,也引起張鴻雁的注目。
甫一交談,竟十分投緣,女詩人的容貌和氣質對張鴻雁的産生了強烈的吸引力。
當時張鴻雁的名字還是叫張洪彥,女詩人說:這個名字不容易記,缺乏詩意,我替你改個名字吧?張鴻雁高興地說:好啊,你就幫我改吧!女詩人想了一下,說道:算了,不要用驚世駭俗的名字了,就用你名字的原音,把字改掉,叫張鴻雁吧,天上飛的張鴻雁。
張鴻雁一聽,連聲說好,從此,張洪彥就成了張鴻雁。
這一段溫馨的經曆,卻成了兩人心***同的美好記憶。
那時候的人們都特别單純,隻是喜歡詩歌。
成為一個詩人,是80年代很多大學生的共同理想。
如今,在張鴻雁的辦公室裡,還珍藏着一本已經泛黃的油印小冊子,這是他們那批詩友的“同仁雜志”。
那時的張鴻雁喜歡寫詩,不僅在課餘寫詩,甚至到了課堂上,老師在上面講課,他在下面寫詩,課程聽的很少,臨到要考試了,才趕緊磨槍,但每次也總能夠勉強過關。
漸漸地,詩友們對有激情,無組織的狀态感到不滿,張鴻雁提出了創辦校園詩社的想法,這個建議得到了南師大的詩友們的一緻贊同,經過一番緊張的籌備,詩社正式宣告成立,有五十多名成員,不負衆望的張鴻雁自然成為詩社社長。
張鴻雁給詩社取名為《江南岸》,意為春風又綠江南岸之意,同時南京師大又在長江南岸。
詩社成立得到了南師大團委副書記樊宗林的支持,還在校團委騰出一間房子給詩社進行活動。
樊宗林後來離開了南師大,擔任了江蘇《風流一代》雜志主編。
詩社邀請了孫望先生和吳調公先生為顧問,孫望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和程千帆、汪銘竹、常任俠等人組織“土星筆會”,出版期刊《詩帆》,對于同學的邀請,孫望先生非常高興,他甚至覺得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
吳調公先生早在青年時期就對李商隐的詩産生濃厚的興趣,不僅在寫詩的時候加以模仿,再散文寫作中也融合進了朦胧的風格,吳調公先生的《李商隐評傳》蜚聲學術界。
他常說,朦胧詩早在唐代就已經有了,李商隐就是最早的寫朦胧詩的詩人。
吳調公先生對擔任顧問非常高興和認真,專門為《江南岸》詩刊題寫了刊名。
在詩社成立的那天,先生專門作了一次演講,在演講中,吳調公先生肯定了當時校園盛行的朦胧詩,他認為,朦胧詩有着悠久的曆史,李商隐就是寫朦胧詩的高手。
李商隐朦胧詩與北島朦胧詩有相似之處,也有極大的不同。
相似之處在于:他們的詩都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都達到了寄情于物,抒情于景的目的。
區别在于:李商隐的朦胧詩更多的是關注自己的心理感受,道出自己的幽怨之情。
而北島的朦胧詩探讨曆史的深度和現實的荒誕,具有出奇的冷靜和深刻的思辨性,不僅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更有振聾發聩的藝術感染力。
作為“朦胧詩”代表人物之一的北島,颠覆了漢語詩歌的傳統面目,掀開了中國詩歌萬馬奔騰的新格局。
詩社成立後,一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南師大宣傳欄出版《江南岸》詩歌專欄。
詩社每天都要收到數十篇詩稿,張鴻雁和同伴們将這些詩稿甄選出來,刊登在《江南岸》詩歌專欄上,緊接着便在校園裡流傳開來,有的還流向了社會。
張鴻雁的詩也常在專欄上發表,其中一首《從我的視線飛逝》,記錄了他的情感經曆,有些段落呈現了愛的執著:“欄杆欄我向你/伸手雨太猛/沖垮夏季”;一有的段落表現了愛的錯位:“你輕輕歎息/輕輕歎息我望着你想起花與瓶子确屬偶然偶然/何必歎息”;有的段落表現了愛的感傷與無奈:“你的**如潔白的鴿子猛然間從我的視線飛逝”。
2000年,張鴻雁詩集《雨太猛沖垮夏季》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裡面收錄的大部分詩是大學時所寫。
除了出專欄,舉辦詩歌朗誦會、詩歌大賽,張鴻雁他們還會為詩社成員印詩集,這些都是非正規出版物,而且大部分都是油印,但在當時卻十分流行。
當年的出版條件十分艱苦,是今天的大學生們所無法想象的。
現在電腦已經普及,各種先進的軟件幾乎應有盡有,使得打字排版變得十分容易;同時,膠版印刷也使印刷效果與從前有了天壤之别,可以達到十分精美的效果。
那個時候的設備隻有手工油印機,印刷之前先将蠟紙覆在專用鋼闆上,然後用鐵筆在蠟紙上刻下一個個字,畫上一幅幅插圖。
鐵筆的筆尖是一根很尖很硬的鋼針,在特制的蠟紙上刻寫後,蠟紙上被刻寫部分就去了臘,可以透油墨了。
一期刊物的文章全部刻寫完成後,就開始進入油印階段。
這時候,将蠟紙繃在油印機的印刷框上,再把調好的油墨刷在墨碾子上,就可以正式開印了。
墨碾子在油印機上每推拉一個來回,就印好一張。
推墨碾子很費力氣,一個人推一陣子就要再換一個人,因為推的力氣小了,印刷出